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荣洁 王鑫 赵丹 高美佳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多学科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及其在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中的应用。通过丰富教学资源和提升学习参与度,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同时,针对教师培训、资源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策略。通过任务型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设计等方法,结合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差异化的教学安排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最终通过持续努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将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融合
当谈及信息技术在多学科教学中的潜在价值时,便不可忽视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巨大影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推动力量。信息技术能够为教育提供全新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途径。本研究通过详细分析信息技术在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揭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实质意义。首先,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其次,通过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基于上述论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多学科教学的融合,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提出: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多学科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其在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中的全面成长。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提供全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不再只是简单的教学工具,更成了教育改革的驱动力。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为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手段和资源。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教育资源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纸质教材为主,但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软件、在线模拟工具等,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这种直观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效率。
(二)丰富和提升学生学习成果
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多媒体、动画等视觉化手段,学生可以在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到抽象概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数学中,通过动态几何软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几何图形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几何学原理。
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使得学习变得更具参与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也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另外,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教育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进行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内容。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提高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也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带来了显著的提升。通过视觉化手段和互动性的设计,信息技术使得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效果性。同时,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也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一切都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问题
(一)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1. 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持续性不足
教师培训不足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可能缺乏足够的培训和专业知识。他们需要掌握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需要了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可能导致教师在实施融合教学时信心不足,甚至遇到困难。专业发展的持续性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以保持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然而,教师可能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职责而难以腾出时间进行专业发展。
2. 技术设备资源不足
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信息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可能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甚至可能没有稳定的网络连接。这使得教师在融合教学时面临着技术设备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此外,教师可能也需要适应不同类型的技术设备,比如平板电脑、交互式白板等。对一些教师而言,熟练地运用这些设备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培训。
3. 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安排欠佳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既符合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又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但部分教师还欠缺相关能力,导致效果欠佳。为此,教师需要灵活地安排课程,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各个学科的知识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现存问题对融合教育的影响
上述问题和困难可能会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可能会成为制约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专业知识,可能无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资源不足和技术设备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些学校无法实施融合教育。在缺乏必要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教师很难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最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导致融合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发展的关键。通过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优化技术设备配置、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等措施,可以逐步克服这些困难,推动融合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设计
1. 任务型教学设计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中,任务型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任务型教学设计以具体的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设计中,教师需要将学科知识点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设计出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任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利用数学软件或在线模拟工具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创作一幅作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绘图技巧和色彩搭配等美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深入了解课文背景和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跨学科主题设计
跨学科主题设计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通过跨学科主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背后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案,同时涉及科学、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材选择
1. 结合数字化教材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数字化教材具有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数字化教材,如电子图书、在线课程、互动式课件等。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自主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教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利用在线资源
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教材选择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应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如教育软件、互动课件等,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师可以轻松地访问到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这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首先,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访问到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电子课件、在线模拟实验等。这些资源可以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以更生动的方式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在线数学教学视频展示解题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际操作来掌握解题技巧。其次,在线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案例和实例。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教育网站获取各种来自全球各地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可以为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三)课程安排
1. 综合性项目实施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综合性项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实践和反思。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竞争压力日益提升,要求学生具备更综合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个“文化节”综合性项目,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宣传海报、编写文化节策划方案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个“数学建模”综合性项目,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2. 差异化教学安排
在差异化教学安排中,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例如,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和深化知识。
在实施差异化教学安排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在线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评估工具等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差异化的教学安排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自主开发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字化教材和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效整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它能够将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需求。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淑. 深度学习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途径探索[J]. 考试周刊,2023(23):103-106.
[2] 张海燕,王胜寰. 为教学插上技术的翅膀:数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1):95-97.
[3] 李丽山.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课程融合应用发展研究: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J]. 中国科技论文,2022,17(09):1058.
[4] 方其桂,张青. 信息技术学科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安徽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平台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8):82-87.
(责任编辑:汪旦旦)
*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聚焦核心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 02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