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的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吴松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中具有生生不息的铸魂育人功能,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核心素养,使其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适宜地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数学学科育人相融合,挖掘资源、潜心探索、融合化育,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理念

培育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在教育,课堂即主阵地。随着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发布,让教育工作者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教育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小学数学课堂仅仅注重传授技能知识的方式,已不适用于当前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因此发挥小学数学学科育人功能,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有效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全面认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成就,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进而促进学生矢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

一、“融合化育”的核心理念

融合化育就是以“融”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内容、方法的“融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化”为动力,促进学生思想、行为、品德的“化育”,实现传统文化育人价值落地。“融合化育”结合学校实际,其实质就是融合传统文化立德立志,化育乡村学子成人成才。

二、农村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其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立德树人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加强文化自信自觉的需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发展农村学校特色的需要。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永动机、生命力,它可以成为学校突围的利器,打造农村学校教育品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教育,成为学校特色的有力支点,对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学校教育品质、增强学校教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农村小学多存在人文环境复杂,特殊学生较多的情况,“八失现象”导致三观扭曲,文化素养出现偏差。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以及文化修为等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广泛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素材,让数学课堂更有“文化味”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教材,把握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从目前乡村学校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授课中往往只强调传授和讲解数学课程中技能与知识,不会挖掘和开发教材深处的传统文化素材,也很少会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开展教学,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关联,让乡村小学数学课堂少了很多“文化味”。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基础数学知识、传授基本数学技能之外,还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了许多深含传统文化的主题图、习题图和小故事。如,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设计了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团结友爱、孝老敬亲、自强自立、勇于拼搏的单元主题图,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头饰、古代历朝货币、传统体育活动、七巧板游戏等习题图,以及诸多趣味性较强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不仅包含数学基础知识,还蕴含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发掘其设计意图及文化内涵,不断发挥数学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本就不够丰富的教学资源,得以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充分发挥数学教材中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教师可以将“圆的性质”与“圆的特征”确立为主要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墨子所著《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这一观点,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古话。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在圆里面有一个圆心,而圆心到圆上作线段的长度都是相等的。在深度的综合性探究中,学生还将进一步认识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感悟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将中秋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作为“圆”这一课的主要话题,向学生讲述在我国古代包括现代,为什么会将月饼做成圆形的故事,通过趣味化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数学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吸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本节课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梳理过程探讨对圆的认识与理解,这种自主探究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帮助乡村地区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本身的传统文化特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折纸和剪纸的手工活动,在这些手工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并设计一款与圆形相关的剪纸或是折纸。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分享展示。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其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同时在操作与展示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剪纸这一传统民俗工艺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学习效率,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数学文化素养。

这样的数学课,不仅让枯燥的数学知识穿越千年建立起与古代科学成就、文化艺术的联系,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化育”,让数学课堂更有“文化味”。

(二)优化传统文化渗透形式,让数学学习更具“文化性”

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模式,渗透传统文化。当前数学教科书中所运用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等形式出现的,缺少视频等动态感知方式,也缺少传统文化在课堂中丰富的渗透方式。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小学数学与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的教学模式。

第一,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呈现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应当真正站在小学生的视角上,设计多元的数学课堂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呈现模式。这种数学课堂不能仅限于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要内容的表达形式,而应当将视频、声音、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加以结合运用,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多维感、立体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本身是生动且极具趣味性的,是可视可感可现实“触摸”到的,让传统文化在数学学习中迸发出时代的活力。这种多模态、富动态的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能够从多个角度发挥其育人价值。

例如,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从数学角度出发拍摄各类视频,并在课堂上相机展示。教师所拍摄的视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文化性”,更通过视频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中,也可以是教材的编写方,制作、拍摄与数学活动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或是以刻成光盘的形式附于教材最后,或是以扫码获取的方式置于教材中,便于教师课上进行教学和展示。

第二,教师应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是抽象化的符号,还是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征,选择适合学生的表达形式,推动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在数学教科书编写中也要研究更多的传统文化渗透方式,做到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化育”。

(三)营造传统文化情境氛围,让数学育人培植“文化圈”

以数学学科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应该包括数学知识层面的育人之智,数学技能层面的育人之法,数学活动层面的育人之行,数学思想层面的育人之心,数学文化层面的育人之根,以及数学生活层面的育人之用。六个育人层面彼此之间不是孤立、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相互关联、互相融合的,共同构成了数学育人的大环境场。其中,数学文化育人,即为数学教育过程中,注重培植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圈”,让学生始终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文化情境,为学生营造这种“文化圈”,一是为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有效感知数学与文化的联系;二是通过文化情境的熏陶教育,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的认知与传承;三是充分利用这种文化情境,将有效加强学生在数学学科育人行动中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兴趣点、积极性。鉴于目前农村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足够重视课堂文化情境的创设。

以“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在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是如何解决“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问题的。通过历史故事与数学原理的深度感受,让学生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人物故事,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多边形面积计算”这一数学知识,还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数学家和数学研究的发展过程。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丰富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的“智”与“根”得到双向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以课堂教学主题为基础,以讲故事为主线,创设数学育人的文化情境。例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的历史故事,寻找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研究了这一问题,并获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在主动搜集的过程中,逐步走进数学文化的宝库,并在课堂分享与讲解中,培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也拥有璀璨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同时,学生会深刻理解到在以前生产技术落后且物质资源贫乏的时代,古人都能够引领时代,创造伟大的科学成就,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获得最终胜利的意志和信念。

(四)借助史料提升文化认同,让数学教学更具“人文性”

数学是一门历史十分悠久的古老学科,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我国数学典籍、数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以及人物传记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认识数学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祖先是如何对圆周率和圆的面积进行计算的,当时并没有精确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设备,所以祖冲之是按照刘徽的割圆公式对圆的面积进行计算。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个计算过程是极其艰难的。这样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化育”,能让学生发现这些古代科学家身上追求真理、奉献毕生的刻苦精神;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坚强毅力,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终生志。这一“融合化育”的过程,不仅在知识层面达成了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在文化层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传承所需,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内涵的关键举措。不断探究小学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化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华人文精神,是新时代乡村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骏,曾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传承[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2):115-120.

[2] 盛世斌.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2(02):39-40.

[3] 陈婷,李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科书:现实样态与行动路向[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92-99.

(责任编辑:廖  艺)

*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小学开展‘融·化’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t20220331230358330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