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路径浅析

作者: 严玉琼

摘  要: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外阅读能力。要使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就要让学生增加阅读的“质”和“量”。整本书阅读,可以使学生更加立体地阅读经典、感知外部的存在,提升情感的敏感度与作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点灯人”,让阅读塑造学生的个性,改变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师生共读;读前激趣;读中督促;读后分享

一、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原因

2022年秋,笔者有幸参加了六安市“六和公益阅读教学”培训活动。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余惠斌对语文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的解读,笔者深有感触。余惠斌强调,语文教学不仅是一本教材,教师还应该在教材之外把更多优秀的儿童文学引入语文课堂。

单篇课文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互有裨益。单篇课文篇幅较短,事件单一,时空跨度小,便于教师开展精致教学。但容量受限的单篇课文,又容易导致人物形象塑造平面化、主题表达方式相对单一。如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选读”单元对“四大名著”各截取了一个章节:“景阳岗”“红楼春趣”“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学生通过课本可以了解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未雨绸缪、足智多谋,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却无法深入了解,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沿革和众多人物事迹也只有冰山一角的认知。

与课文阅读、片段阅读、快餐阅读不同,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长,字数较多,故事事件复杂,时空跨度大,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化,记叙、描写等多种写作方法并用。如学生完成对《三国演义》的整本书阅读,就能对东汉末到两晋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能对其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有更丰满、更形象的把握。

笔者曾推荐学生阅读《佐贺的超级阿嬤》。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是全校小有名气的‘足球王子’‘灌篮高手’‘乒乓球冠军’‘跑步健将’。运动全能的我,功课却有点差。一到考试时,我感觉学校就像一个地狱!每次考试,各科都很少及格,可我就是无法让自己用功学习。‘别太用功!太用功会变成书呆子!’我觉得昭广阿嬤的这句话说得超级棒!虽然我有时自卑,学习不尽如人意,但我也有优点。阿嬤不是说‘人生就是总和力’嘛!”这种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有意识的,却会无形中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语言能力,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且这种影响是持续的,能够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提供营养。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

让学生读整本书,可以使学生更加立体地阅读经典、感知外部存在,提升其语文和作文能力。作为课文教学的必要补充,整本书阅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之路竖起导航的灯塔,助其快乐远航。

二、如何选择整本书阅读

“阅读是通过文字与世界、作者进行的生命沟通”。阅读整本书如此重要,教师应该让学生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县教研室强调,教师要在课前进行研读,仔细斟酌,有所侧重地引导。

(一)依托教材,走进整本书阅读

1. 根据教材课文内容,引导整本书阅读

教材里的许多课文大都取自整本书里的精彩篇章,以课本内容进行导读,有利于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教学冰心的“短诗三首”时,教师让学生阅读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在教学《芦花鞋》时,激发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学生则能够依据教材形成阅读“雪球效应”。

2. 利用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引导整本书阅读

例如,在上完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这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利用“快乐读书吧”环节,推荐学生阅读中外民间故事。笔者在课堂上讲述了《一千零一夜》中精彩的开篇:“相传古代印度有一萨桑国,国王山努亚尔生性残暴,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清晨雄鸡高唱时即杀掉。宰相的女儿桑鲁卓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这使国王不舍得放弃,便答允她下一夜继续讲。你们想知道她到底讲了什么样精彩的故事吗?”学生很想知道其中的动人故事,在阅读课上,便争先恐后地去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本书。

3. 立足学生本位,推荐可供整本书阅读的经典

整本书阅读经典,指的是被时间淘洗高度认可的读物。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是“四大名著”阅读单元。在上到《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学生在课下主动找到教师,要求进行课本剧表演,道具、装扮全部由学生自己制作。课堂上,有人扮演诸葛亮,有人扮演鲁肃,学生都积极参与,表演得惟妙惟肖。教师灵机一动,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对《三国演义》整本书进行阅读。

三、怎样进行整本书阅读

在县教研室组织的“1+X”经典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的带动下,笔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开展了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笔者以《三国演义》阅读为例,就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师生共读

在六安“六和公益”的阅读培训中,江苏省特级教师丁筱青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必须读书,做有榜样性的阅读者,将阅读与教学连接起来,做最适合人的教育。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领头羊、人生道路的方向灯,就要和学生一同阅读,同频共振,一起成长。教师要科学地引领学生爱上阅读,进而让他们自发投入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师应做榜样性的阅读者和有能力的引领者。”

教师只有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才能建立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共同分享书中的精彩,探讨书中的要点。如“书中哪一个人物你最佩服?三国中哪位武将最厉害?哪位军师最有智谋?”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就能针对性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书中的世界。

(二)读前激趣

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懈怠情绪,从而半途而废。对此教师要持续不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强调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整本书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通过揣摩细节,帮助学生步步深入,体会书中的精妙。

笔者在推荐阅读《三国演义》时,就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做了如下引导:

1. 渲染气氛,引入精彩场面。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脑补电视剧中的精彩场面,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热情。

2. 观赏影片,迁移精彩文本。播放故事性强、有悬念的画面。比如“曹操献刀”,影片中,曹操一心想除掉董卓,从王允那借来七星宝刀,来到董府等待时机刺杀他。董卓侧身而卧,曹操抽刀欲刺时……曹操最终有没有除掉董卓?这让学生心生疑惑,并对故事的结局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出示成语,猜出相关人名。《三国演义》的内容早已经浸染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此时教师出示出自三国的成语,让学生猜人物。如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刮目相看、七步成诗、一身是胆、乐不思蜀等。还有和三国有关的歇后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歇后语的下句。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等,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妙语来诱导学生深入《三国演义》寻珍探宝。

4. 讲述故事,激发阅读欲望。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教师用精彩故事引领学生走进一本书,是最有效的方式。《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计谋百出,有诈降计、苦肉计、反间计等,有的令人拍案叫绝,有的让人扼腕叹息。青梅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空城计这些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笔者通常只读其中的一部分,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笔者便突然停了下来,给学生的阅读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想象、去猜测,并从书中寻找答案。

5. 运用绰号,感知人物性格。《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很多人物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绰号。俗话说,“只有取错的姓名,没有叫错的绰号。”这些人物绰号要么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要么是根据他们的特殊本领,要么是根据人物的身体特征来取的。比如“猛张飞”“锦马超”“卧龙”等。因此笔者设计了“漫话三国”环节,通过绰号探讨人物的形象,以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

6. 结合图片,欣赏人物形象。许多学生课余都在玩“王者荣耀”等游戏,笔者出示了游戏中的角色,如赵云、周瑜、曹操等卡通图片,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同时让他们在原著中追寻人物原型,体会这些人物的生死情仇,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一一对比。

总之,导读课需要教师不断变化形式,想方设法提升和延续学生阅读的欲望,将一个个章节串接起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三)读中推进

读中推进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及时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共同探讨作品主题,是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高效途径。在推进《三国演义》这本书的阅读时,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读书进度和阅读实况:

1. 设计导读任务。如在学生阅读第五回至第七回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单——(1)在“温酒斩华雄”这一精彩片段中,你了解到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2)关羽出战前,为什么热酒不饮,而是催马出战?这杯酒有何意义?(3)简要概括“三英战吕布”的情节,注意细节描写。(4)试着说说心目中赵云的人物形象。

2. 《三国演义》武器攻略。三国时期,各方武将所使用的神兵武器也青史留名。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刘备佩着双股剑,以及“人中吕布”最出名是他座下的赤兔马、手中的方天戟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些武器的使用者,笔者让学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梳理出有哪些武器,对它们进行排名,并制作成手抄报,画出它们的样子。

3. 聚焦《三国演义》英雄。三国战火纷飞,豪杰并起,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本书中最难记的就是三国纷乱的人物关系和众多的人物特点,学生在阅读中,最头疼的就是分辨诸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梳理这些人物关系,笔者让学生给蜀国的“五虎上将”和三国中前十名的武将进行了排序,按智力值给三国众多谋士排座椅,让学生给他们制作人物名片,加深学生对他们的印象。

4. 写读书笔记。每天在按计划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同时,让学生随手记录书中读到的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阐述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收获。

(四)读后分享

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的过程,读后分享也是一个知识的整合、心得的提炼过程。整本书的读后分享交流,应建立在阅读推进的基础上,回顾作品,感悟作品,思考作品,强调学生对整本书的感性认知,培养学生深入作品探究作者著作为文真实意图的能力。如学生在读完三国后,笔者开展了阅读分享活动,流程如下:

1. 记一记好词好句;2. 画一画精彩情节;3. 讲一讲有趣故事;4. 说一说钟爱的人物;5. 理一理名著主题;6. 谈一谈体悟的道理。

学生在课堂上谈得欢畅,说得开心,收获满满。阅读分享是一种无压力的轻松氛围,学生都乐意参与,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不同的认知层次对作品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理解,证明他们确实在用心读这本书。分享过程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思维、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了有效延伸。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真正得到了自我满足,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相互的分享中,学生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也养成了阅读习惯。

四、结语

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主要源于课外阅读的“质”与“量”。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将整本书阅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无涯的书海中快乐遨游,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书香的氤氲中体悟阅读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阚卫峰. 引导中职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策略[J]. 文学教育:下,2021(11):112-113.

[2] 马俊琦.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策略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2019(07):41-42.

[3] 刘奕佳.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J]. 才智,2017(08):50.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