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作者: 许彩芳摘 要:在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通过讨论问题,学生能够发现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提问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问题的出现要比问题的解决困难得多。新课标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发问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能够在提问后准确地回答问题。文章就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情推理能力;创新思维
一、合情推理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被誉为“科学的皇后”,以其抽象、严谨而著称。然而,对小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却充满了挑战。在他们稚嫩的认知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他们望而生畏。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合情推理犹如一把钥匙,为学生开启了理解数学的大门。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已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合情推理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形成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的身影,将《数与代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让数学变得更有趣、实用。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带领学生走向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广阔天地。这种推理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逻辑分析、判断的能力,即,将一般常识与数学原理相结合,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首先,对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内涵;其次,学生要在头脑中构建一个逻辑框架,将问题中的各个要素纳入其中,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最后,学生要通过观察、试验和论证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推理过程,无疑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极大锻炼。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分析、判断的能力,还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合情推理这种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情推理这一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运用合情推理;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中,合情推理犹如一把“金钥匙”,悄然开启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大门。这把金钥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深入分析和推理问题,从而开启他们数学学习的奇妙之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教师如同航海家,引导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探险,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合情推理就像学生心中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学生需要结合问题的特征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线索,最终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推理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掌握了合情推理这把“金钥匙”后,将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展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勇于突破困境,从而在数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二、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就必须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使他们了解问题的意义、清楚地认识问题的解决思路,要让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去猜测和证明。在一些较深的数学问题中,教师要通过发问引导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问题本质有一个全面认识,在完成预习后,学生可以建立起思考的框架,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促进学生的探索。
例如,“一条长达100米的公路,在路边种植树木,每棵树木的间距为5米。等两边都种上了树,请问种了几株?”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推测。由于学生的思考水平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往往是不一致的,有的学生说是20株,有的学生说是21株。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在合适的场合下启发他们,创造特定的环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环境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对比学习
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类比和不完整的归纳推理。任何一种推理能力的养成,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分析、对比和猜想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比较和分析数学问题,找出差别,并总结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在《圆柱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公式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从外观、体积和面积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点与差异。
在计算矩形、方形体的体积时,应采用“底积×高”的方法。经过进一步对比,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这种想法运用到本章的知识教学中,让学生猜想“下积×高”能否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通过比较,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进行论证
“看起来像是真的推理”,不仅可以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他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论证问题,这个过程便是“猜想、论证、猜想、再论证”。
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学生会发现,圆柱体的外形和正方体、长方体非常相似,因此他们就会认为,计算它们的体积是同样的计算方式。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实践,使他们能够在证明过程中找到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差异。如圆筒底部为圆,而圆的面积与长方形、方形不同。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差异,产生的猜测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教授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图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详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这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数学问题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反复论证、观察、思考等,而且要根据数学问题的论证方向,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帮助学生拓宽探索空间
在进行合情推理时,学生必须对大量的重复现象进行有效统计。统计推理有别于其他方法,它的结论是不能用常规的逻辑方法来验证的,只有在实际中才能被证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各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数据统计和实施决策。一方面,统计活动的组织、数据收集、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推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具有独立的数据分析、判断等能力,并充分发展学生的理性推理能力。
(五)促进学生知识形成
数学教育涉及大量的公式、定理、法则,不管是算术还是几何,都需要大量的运算和推理,而这些问题又有自己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还要让他们懂得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自然和深刻地掌握知识。
比如《数与代数》包含了大量的概念、运算规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课本中挖掘出大量知识,从中寻找出逻辑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如“8+5=?”的问题,学生就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并且都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教师要注意的不是学生是否能够得出结果,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计算。如“10+5=15”“10-8=2”,所以“8+5=13”,这与传统的“10+5”是完全不同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有意思的公式,如“63-36=27”“72-27=45”“54-45=9”“90-9=81”“81-18=63”“63-36=27”。学生可以发现:第一,全部数字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都是9;第二,这是一种循环运算,每一次计算都会得出同样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可以计算百之内的数字,而且可以练习逻辑推理。
(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规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问题,并发现问题的规律和共性,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问一个问题:“将16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1个四边长的正方形,需要多少个?”要想破解此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逐步发掘其规律。其中面积为1的正方形一共有16个,面积为4的正方形一共有9个,面积为9的正方形一共有4个,面积为16的正方形有1个。由此可见,在这个大正方形中,一共有30个正方形。最终得出,边长为n的正方形内,共有(12+22+32+…+n2)个正方形。
这样一步一步地观察问题,既能防止计算失误,又能从问题的求解中找到规律。通过不断观察、探究,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认识和把握了数学问题,从而为数学思维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培养推理能力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以教材为材料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学校里,除了利用课本材料进行教育和教学之外,还有许多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进行分析和推理,对逻辑推理而言也是这样。要使学生从生活和活动中体会到“数学”和“推理”,学生就要养成善于观察、推理、分析与归纳的好习惯,以逐步提升逻辑推理水平。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如“估算一本书的字数”,学生要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推算出每一页的字数,从而得出一本书的字数。
三、评价与反思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评价。所以教育者在数学课堂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数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猜测和验证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要有反思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总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课时,可以出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小明用十五分钟走了一千米,那么他平均每分钟走多少千米?平均每秒钟走多少米?”提出问题后,教师首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认真思考并分析题目。几分钟后,随机点名,让学生在课堂上分析、讲解题目。然后教师公布答案,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则进行自我点评、自我反思。接着,教师让全班学生进行点评,指出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或不足之处。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点评,以此鼓励学生,如果发现学生在本节课中存在问题,可以及时督促其改正,以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本节的知识点。
四、结语
总之,合情推理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它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对小学生的其他基本数学能力而言,理性推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小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锻炼他们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师在日常的课堂实践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又要让学生抓住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李晓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探索[J]. 文理导航:下旬,2020(08):6.
[2] 梁桂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探索[J]. 中国校外教育,2020(02):73-74.
[3] 梁海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实践[J]. 广西教育,2021(33):132+139.
[4] 徐礼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策略[J]. 理科爱好者,2023(04):47-49.
[5] 白莲. 试论合情推理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思维张力[J]. 才智,2020(06):182.
[6] 陶佳琪. 引导深度学习培养推理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推理能力培养[J]. 小学生:上旬刊,2023(08):133-135.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