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小衔接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娟娟

摘  要:幼小衔接是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是帮助幼儿从幼儿园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的重要活动。由于幼儿个体发展、家长的认知层次存在很大的差别,以及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环境、内容、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这些都给幼小衔接工作带来了难度和阻力。因此只有将行动落实在家园互动中,扎根在课程实施中,生长在教育行为中,伴随在儿童成长中,才能实现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学活动;角色转换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活动,各界一直在努力探寻一条适宜幼儿发展的衔接之路。接下来,文章探讨了当前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其解决方式、优化策略,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个体能力发展方面的差异

与幼儿园时期幼儿自由成长、个性发展等培养重点不同,小学更重视的是知识内容层面的培养。小学无论在课程内容还是授课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幼儿思考、学习、理解和掌握等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也造成幼儿发展间的差异。

对个体而言,每个幼儿都对上小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但每个幼儿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幼儿。对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敏锐地捕捉幼儿发出的信号,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让每个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节奏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二)家长认知发展水平间的差异

1. 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

家长作为幼儿们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其教育观念、科学引导是很重要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很多家长的观念陈旧、认识片面,因此在幼小衔接前手足无措,给科学衔接造成了阻力。家长的入学焦虑主要集中在幼儿的知识准备上,大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1)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过分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这点在很多大班家长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大班的幼儿家长常抱怨:“为什么幼儿园什么都不教,一年级又要求什么都会?这不矛盾吗?儿子今年要上一年级了,好担心!要不要暑假上个幼小衔接班来补补?”

(2)重结果轻过程。幼小衔接家长表现出的恐慌、焦虑,以及不停地让幼儿做大量的计算题、书写拼音汉字等,这些都归咎于家长持有的一种错误理念:追求短期看得见的成效、结果,忽视了幼儿良好习惯及能力品质的养成。

实现幼小衔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为幼儿的适应力、意志力、自制力等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轻视过程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2. 缺乏科学的家教方法

一些关于儿童的描述提到:“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每个幼儿都是一粒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在体、智、德、美四育中,家长们往往只看得到智,如经常会谈论哪所幼儿园教写字,谁家的幼儿现在会简单的计算、拼音……其实,这是家长的科学教育方法匮乏的一种表现,这种自认为的片面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其健康成长。

幼儿的样子应该是千人千面的,但是很多父母想把幼儿“捏成”自己的理想形状。他们只关注幼儿会做几道数学题、会认几个字,忽视了对幼儿学习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操之过急、提前小学化的现象是得不偿失的。衔接不单是知识的衔接,还是各种能力的衔接。

(三)幼儿园、小学在教学环境、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1. 幼儿园的幼小衔接缺乏积累,存在突击衔接

当前,幼儿园能主动意识到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然而,仍有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社会、家长的要求,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园的大班甚至中班就开始教授小学低年级的知识。

幼儿园开展的幼小衔接工作大体在大班下学期,开展的活动也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认为上几节“入学准备课”、开展好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或通过参观小学、介绍回园等实践活动就算完成了幼小衔接工作。而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这些脱节的突击衔接活动收效甚微。

2. 小学幼小衔接工作重视度不高,缺乏阶段性工作目标

为完成教学任务,小学一年级教师赶知识进度,盲目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幼小衔接工作,这给家长、幼儿造成了心理和学习压力。小学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幼小衔接的工作方面,要制订阶段性的工作目标,积极转变让幼儿被动适应学校的做法,满腔热忱地关注他们的需要,开展一些具有班级特色的幼小衔接活动。只有做好了幼小衔接,让幼儿能更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能力、师生关系等,才能全面、扎实地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

3. 幼儿园、小学缺少互动链接,幼小衔接工作呈现单向性

如今,很多幼儿园都会积极开展一系列幼儿入学准备教育,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与幼儿园的主动对接甚少,从而出现了衔接活动向幼儿园一边倒的现象,造成衔接工作脱节,呈现单向性的趋势。这导致幼儿园与小学双方的沟通交流不够、双向衔接缺失。

二、优化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幼小衔接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与小学有效奔赴,科学衔接。幼儿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学习的注意力、主动性、意志力、持久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幼小衔接实际上从幼儿刚入园就开始了,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入学准备教育等,它是融合在幼儿园三年课程中的。

例如,教师鼓励小班幼儿学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鼓励中班幼儿帮助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大班幼儿尝试探索如何整理书包、认识时钟等。这些循序渐进的学习,都是为顺利进行幼小衔接做的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成长的一次飞跃。很多幼儿刚刚进入小学,会表现出不适:生物钟紊乱、孤独感、畏难情绪、自理能力差、坐不住等。出现这些情况,或许是衔接工作方面出了问题,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优化:

(一)建立和谐的家园沟通关系

1. 同步思想认识,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1)幼儿园可以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倾听和采纳家长的心愿和疑惑。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教师对幼儿实施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同样家长也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家园工作绝不能认为是幼儿园单方面在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还应认识到,幼儿园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同时,也是向家长学习的好机会。幼儿园积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幼儿园工作的开展拓展了思路,同时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提升了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

(2)幼儿园结合日常的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向家长传递幼儿园进行的幼小衔接活动,实现家园合作。幼儿园有责任通过丰富的宣传工作转变家长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家长的观念转变了,其家教水平也会提高,自然而然地就会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2. 同步衔接内容,贯穿幼儿园教育的整个阶段

幼小衔接“接”的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准备。作为家长,要陪伴幼儿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陪伴幼儿做游戏、读故事、亲近自然,多点亲自陪伴的时间;同时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放手让幼儿学习自己穿衣、吃饭、整理房间,要求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些方面也是幼儿园重点的教育内容。只有家园做到教育的同步、方向的一致,才能共同、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为有效同步衔接内容,幼儿园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来优化家长的育儿观和教育观:

(1)幼儿园可以尝试将家长纳入专题研讨会的讨论中,围绕幼小衔接的话题,以经验分享、案例共享的形式开展学习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家园双方进行双向、回应式的沟通交流。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可以说是家长的代言人,能真实、全面地反馈信息给幼儿园,以便幼儿园采纳,进而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2)幼儿园利用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定期向家长汇报幼儿园开展的活动,传授如何教育幼儿,发挥家、园联合的巨大作用,共同做好育儿工作。

(二)加强幼小联合教研、幼小互动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园与小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幼儿园和小学资源进行整合,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步骤。如今,幼小的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的问题,衔接坡度较陡,极易造成幼儿无法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要针对教育内容脱节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认真调查研究,走进课堂,走进教学,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状况,变革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措施进行精准衔接,减缓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坡度”。

1. 加强幼小联动,建立协作关系。双方组织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小学生给大班幼儿做眼保健操、早操等精彩展示;大班幼儿走进一年级课堂,共上一节课,近距离参观学校,从而对小学的环境和上课方式有了初步认识。比如,幼儿园创编幼儿喜爱的、充满童趣的小中大班递进式早操,让大班的早操包含小学早操的元素,每个学期、每个年级层层推进,渐渐向小学靠拢。

2. 开展有效的联合教研,双方加强教学研讨,小学教师入园观摩,了解幼儿园的授课模式,主动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点,亲身感受幼儿的“课程游戏化”;幼儿园教师进校观摩,近距离了解小学生的一日常规,为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双方在教育观、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文化创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3. 以主题活动为纽带,双方紧抓教育契机,促进主题活动的融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开辟幼小衔接的新方式,为幼儿们顺利进入小学搭建桥梁。

(三)着力治理教育生态

正如学前教育专家虞永平教授所说的那样:“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幼小衔接,任重道远!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幼小双向衔接的几个关键点: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陡坡、幼小协同的长效机制、转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此同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情况介绍”中,明确提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幼儿在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些政策的出台及修订,都是国家着力治理教育生态的重大举措,为幼小衔接工作指明了道路,相信也给家长、教师带来了希望,更加明确了教育方向。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需要家长、教师、幼儿园与小学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同步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的“角色转换”;携手奔赴,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给幼儿一个彩色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孙成结.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 新课程,2021(42):218.

[2] 马新梅. 做好幼小衔接,培养合格小学生[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9):137.

[3] 田洪涛,张素娥. 幼小衔接在家园共育中的新探索[J]. 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1(Z1):115-117.

[4] 赵思航. “双减”背景下家园校合作促进幼小衔接的策略分析[J]. 山西教育:幼教,2023(09):25-27.

[5] 杨雪如.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3(24):129-131.

[6] 万瑶,王浤玮,赵慧君. 幼小衔接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困境的调查研究:以西部某幼儿园为例[J]. 教育观察,2023,12(24):44-47+72.

[7] 戚向荣. 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生本化:浅析“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教学思路[J]. 教育界,2023(23):86-88.

[8] 樊佳美,李召存. 幼小课程衔接中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的理论路径探析:基于杜威的经验哲学视角[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9):1-8.

[9] 张凯. 寓教于乐,快乐成长: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体育课堂游戏化教学探析[J].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09):43-44.

[10] 张蕾. 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规则性游戏的指导策略研究[J]. 好家长,2023(31):36-38.

[11] 徐敏敏. 浅析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9):28-30.

[12] 周小玲. 基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幼小衔接入学准备实践[J]. 文科爱好者,2023(04):196-198.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