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作者: 杨占勇

摘  要: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逐渐走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师在当前时代提升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就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非常关键,能够进一步激活课堂,增强幼儿教学的效果,实现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基于此,文章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例,探讨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在教育活动中,并进一步实现教师投入精力少且高效能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拓展课堂以及实现新媒体技术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教育理念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并且应用的范围较为广泛。在教育改革的实施下,教育行业也逐渐开始运用互联网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幼儿作为自律性较差且对科学活动感知能力较弱的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活动的形式,一方面为幼儿传授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宽幼儿的认知与视野。互联网技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运用非常关键,能够进一步调动幼儿的感官,激发幼儿对事物探索的欲望。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还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将抽象的事物变得更清晰,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对幼儿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并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进一步实现教育改革。

一、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的意义

(一)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兴趣,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以及事物的认知并不清晰,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教育,才能进一步转变看待事物的观念和想法。因此对幼儿阶段的学生而言,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能立刻让他们产生兴趣,因为在幼儿的认知上,他们并不清楚科学的真正意义。对此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的兴趣,利用科学的奥妙开展教学活动,并将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以进一步促进接下来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后期的教学活动水到渠成。互联网技术在科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表现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视频或图案等,利用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冲击,调动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互联网技术在科学活动中的运用,还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并将注意力充分集中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的开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幼儿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提升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科学的意义。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筛选出幼儿所感兴趣的元素,并将元素融入科学活动中,进而活跃科学活动氛围,并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凸显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将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能有效地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落实当前时代的教学理念。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并不能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因此活动开展的效果和意义并不大。再加上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会受到环境和场地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科学教育活动开展得不理想,将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使幼儿降低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降低,也意味着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缺乏动力。但将互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能够为教师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其具有的丰富色彩和较强吸引力的科学内容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进一步增加了科学教育活动的魅力,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氛围,从而提升了活动开展的效果。将幼儿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教学,能够将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彻底扭转课堂教学的局面,进而形成良好循环,同时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三)拓宽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视野

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并不全面,因此教师、家长的引导与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而言非常关键。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小知识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有初步的认知,还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内涵,增强的幼儿自我防控能力,为幼儿接下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得到显著的辅助效果。幼儿的年龄较小,不具备较强的自我防范意识,虽然科学教育提倡激发幼儿的冒险精神,但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幼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或做危险的动作,以加深幼儿对科学的印象。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对幼儿的视觉以及听觉等多方面产生冲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场景的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引导,让幼儿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同时增强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例如,下雨天打雷,需要关上门窗,不可站在树下避雨。结合真实场景的模拟演练,能够加深幼儿对雷电知识的印象,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

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活动创办的意识不够

由于幼儿的年龄普遍较小,且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极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因此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较为困难。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当前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许多教师对互联网技术仍持有保留意见。部分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过于依赖互联网技术,导致幼儿不能充分吸收知识,反而混淆了互联网以及相关知识。受互联网丰富教育资源的影响,幼儿并不能判断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这大幅度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效率。另外,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始终抱有消极观念,认为应用互联网技术并不能有效开展教育活动,始终坚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育工作。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并不能满足当前幼儿对学习的需求,也无法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始终不够全面,无法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最为关键的便是教师和幼儿充分融入活动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并不全面,认识和交流的人也较少,教师和家长是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成年人,因此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都会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学习的速度也相对较快,能够快速吸收知识。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导致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降低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要角色是引导者,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没有适当引导幼儿形成综合能力,反而在活动中为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按照他们的安排参与活动。这导致幼儿的思维逻辑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在活动的参与中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有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无法与知识相融合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尽管应用的范围较广,且在各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许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并不能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所以无法正确地将互联网技术与教育工作相结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运用该技术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导致互联网技术与知识教育脱节,再加上幼儿本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因此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活动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要想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思维逻辑能力等,教师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资源。只有将知识与技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对策

(一)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阶段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将幼儿作为核心,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在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动画片之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动画片能够更直观且动感地将情节展现给幼儿,比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动画片的形式为幼儿传授知识,提升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印象。

例如,在“种子的旅行”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动画的形式,将蒲公英种子漫天飞舞的旅行以及苍耳种子的挂钩之旅展现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短视频加深对种子播种过程的印象,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成具有一定色彩和鲜明主题的动画短视频形式,能够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探索科学,则提升了幼儿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和效率,从而使幼儿理解了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途径和生长过程。互联网技术将抽象的科学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幼儿,进一步增加了幼儿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提升了幼儿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以及知识掌握的效率。

(二)优化科学教学活动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想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对此教师应该运用该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

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小豆子的旅行”活动的创建,能够让幼儿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了解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所在的位置以及名称。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人体内部结构制作成动画形式,通过这一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通过动画演示食物进入口中后的运行轨迹,整体教学将生动有趣。由此可知,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优化教学活动,同时提升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三)巩固幼儿对知识的印象

科学源于生活。教师在组织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带领幼儿走进科学、感知科学。互联网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可以从整体到细节,呈递进的形式开展。幼儿可通过互联网丰富的科学资源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亲身参与到科学实践活动中,全方位地认识并理解科学。

以认识植物为例。互联网技术可以支持幼儿在线上搜集与植物相关的图片,并通过“秒懂百科”认识植物,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外形特征等。通过实践活动,幼儿能够真正接触植物,并通过观察、触摸、嗅觉等感知进一步了解植物、认识植物。互联网技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能够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使科学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技术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运用非常关键,能够进一步提升教育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并让幼儿真正意识到科学的意义。总而言之,科学教育活动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这不仅能够拓宽幼儿的视野,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还能进一步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晴晴.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启蒙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0):72-74.

[2] 郭小娜.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J]. 智力,2020(21):175-176.

[3] 黄亦楠.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 当代教研论丛,2020(05):135-136.

[4] 李春燕.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2019(18):95-96.

[5] 陆婷婷.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小班德育活动中的应用[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4):50-51.

[6] 陈玲玲. 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6):21.

(责任编辑:孙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