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 杜桂红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而在智能互联环境下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更加深度的融合,并成为促进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与变革的核心力量。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使教学环境得到有效优化,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智能互联环境下,教师需要重视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有效创新与变革,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关键词:智能互联;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创新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学习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有关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在相关研究的引领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开始在智能互联环境下有效开展教学实践与探索,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维、逻辑、学习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高要求。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缺少较强的理解能力,无法对相应的教学知识产生确切理解,所以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对自身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充分利用智能互联环境所提供的便利,有效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使其深刻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全身心地投入知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与能力确切发展。
二、教学方式创新
(一)混合式教学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混合式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利于传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的融合与互补。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混合式教学组织有效的在线导学,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展开与折叠”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给予有效反馈。教师在对线上学习进行设计时,可以对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及学习任务单进行推送。学生通过登录学习平台,对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观看,并落实相关任务。教师在对学生预习效果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互动评价,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规整,建立相应的问题库,并推送给学生,引导其对解决方法进行找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探索卡进行设置,让学生对极具自身个性的自学成果进行展现。教师可以在问题库中选择问题给予学生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形式对问题进行探讨,然后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对折叠不同平面展开图形成正方体的方法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可以对“你说我猜”游戏进行组织,让学生在游戏中对立体图形所具备的特征进行有效描述,并对正方体展开和折叠之间的关系进行真实体验。
在课后延伸中,教师可以对相应的线上作业进行布置,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如运用所学知识对小灯笼进行制作,并将实际操作的图片进行上传。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与探索中,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自由。教师在课外可有效安排知识教授,让学生在课内对知识进行理解与内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以学生预习情况为依据,对学生学习给予有效点拨与启发,显著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有效落实教学目的。而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开展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在不断交流、实践与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大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二)思维可视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融合,思维可视化慢慢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思维可视化教学能够把相关技术与教学实践实施整合,大力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教学效能的不断提升贡献力量。
例如,在“分一分”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对相关生成进行有效展示,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学生应用智能笔展示可以代表“1”的实物,然后对其进行切分。而教师可以将学生可视化学习的相关轨迹进行分享,引导学生明确了解到平均分配、不平均分配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其对分数产生最为简单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产生质疑,开展有效探究,并对教学知识开展实际应用。首先让学生利用智能笔在基础的平面图上标出1/2、1/3、1/4等,以对学生正确或者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投射,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思维方面的有效碰撞,让学生在分数方面的认知得到巩固与强化。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智能笔对自己心中的转盘进行设计,并对自身设计思路给予说明。而在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之后,可以运用智能笔开展自动校验,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及时给予教师有效反馈。总结学习所得,利用合作方式对认识分数学习的思维导图进行创设,然后通过反馈帮助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有效调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在现实、图形、逻辑、创造各个空间中的良好转换,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可视化。尤其是思维导图,能够在不断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更加美化、多样,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及技能。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应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能够针对数学知识实施灵活的图文转换,显著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化,智能互联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以及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冲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制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
“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研究与实践,大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使师生获得共同成长,从而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钟金玉. “思维可视化”角度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03):50-51.
[2] 尹晗,张际平. 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架构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6(02):106-112.
[3] 王冬青. 智慧教育研究新发展:面向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教学环境构建与创新应用[J]. 教育信息技术,2017(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