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疫主题”,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育人功能

作者: 刘娟娟

摘  要: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流行,全国人民都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语文教学要用好特殊时期特殊的语文课程资源。项目学习、无痕融合、专题嵌入、寻觅触动的方式是将“疫主题”课程资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效途径,学用迁移、情感升华、思维训练、阅读推荐,都是落实的好时机。“疫主题”的开发利用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是鲜活的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化教育。

关键词:“疫主题”;开发运用;育人

什么是“疫主题”?和“疫情”相关的所有内容都是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疫主题”,新一轮疫情与上一轮疫情的不同,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的特殊的人和事,疫情特殊时期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的变化,居住环境的变化、横幅、标语、数据统计、生活习惯等,包括流行新词“逆行”“吹哨人”等,都是“疫主题”课程资源的内容。由此而备受关注的新冠病毒知识、预防知识、战“疫”进程等,都是“疫主题”的组成部分。“疫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顺应着特殊时期教育的特殊要求,体现着教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疫主题”聚焦的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体现了语文和生活的密切关联,体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

一、“疫主题”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方式

(一)“项目学习式”运用

项目学习是以综合性学习为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定方案,有计划实施落实的综合活动,学生围绕着主题,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深化认知,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尝试。疫情防控期间,我校从整体入手,策划了以“我与新冠病毒的战‘疫’”为主题的项目学习。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语文学习形式,如手抄报、绘画配文、防控知识卡、书信、颁奖词、儿歌、儿童诗、小快板创编等。一二年级主研认识病毒,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以及冠状病毒是如何传染人的。三四年级主研预防病毒,了解冠状病毒为何会导致人们的新型肺炎以及应该如何预防冠状病毒的传染。五六年级主研战胜病毒,探究冠状病毒从何而来,如何才能阻断病毒的来源。通过学习,让学生们理解“病毒”“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懂得关心他人,保护自己。

(二)“无痕融合式”运用

语文教学是以每一篇课文为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思维水平,进行情感熏陶的,以上“疫主题”的人文内涵都可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融合,结合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与“疫主题”建立联系,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增强时代感和生活感。如,学习《天窗》一课,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拓展思考题:一方小小的天窗,放飞了茅盾爷爷小时候的无限遐想,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里,透过你家里的窗口,你能想象到哪些人正在为抗疫默默奉献吗?以此完成了感恩教育,同时,也深化了对“天窗”的理解。再比如,语文老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每日新闻播报等形式锻炼表达,在设计话题的时候,就可以“疫主题”为小专题开展活动,如:我是防疫设计师,我是辟谣小专家,聚焦逆行英雄等。

(三)“专题嵌入式”运用

选择“疫主题”的相关内容,嵌入语文教学的相关任务之中,教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疫主题”生活下的特殊内涵。如在学习写颁奖词的时候,提前收集抗疫英雄的故事,以给抗疫英雄写颁奖词为主。在学习对对子的时候,以抗疫对联为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填写下联,“大疫袭来寒三镇 爱心送(去)(暖)(千家)”,认识反义词、同类词在对联中的妙用。下面的诗歌也是把“疫主题”嵌入到低段儿童诗教学中的范例片段:我多想自己能看见病毒啊!/那样,我就能够提前知道病毒的危害;/那样,我就能够帮助科学家研制药物;/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白衣天使献出生命,/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小朋友被困在家里。这样的专题嵌入可以灵活运用,多元选择,可以用在口语交际时当作话题,可以在阅读推荐时设立专题,在片段练习时当作素材等。

(四)“寻觅触动式”运用

把师生共同经历过并正在经历着的“疫生活”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参与、体验、经历、感悟、理解、实践出发,从疫情大主题中,经过筛选、提炼、剪辑、升华成学生能理解、有触动的感点、笑点、泪点、议点、热点、审美点、吐槽点进行语文教学。如认识表达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撷取疫情防控期间的宣传标语、公众号热文、流行语等感受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这是哲思式表达;“赵英明,听到没有,平安回来!平安回来一年的家务我包做了!”这是朴素真挚的表达;“今年走亲访友 明年家中剩狗”这是通俗易懂的表达;“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这是科学的表达。这都是学语文的有效资源,也都是疫情之下的特定资源。

二、“疫主题”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运用的时机选择

(一)学用迁移时运用

学生每天都在学习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就是课堂。疫情大社会背景之下的语文学习生活给了学生不一样的体验,每一个学生都身在疫情生活之中,都是疫情的经历者、体验者和见证者, 在教学的同时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导,在学用迁移的时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对疫情的理性思考。在执教《自相矛盾》一课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的身边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例子?”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拓展运用,学用结合,理解寓意,学生自由作答之后,笔者联系当今疫情生活的情况,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为了防止市民恐慌,有观点宣扬新冠肺炎不存在人传人现象,让人们放松了警惕。正值过节,武汉本地有很多的群体聚集活动,很多在武汉的外地人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结果导致感染人数激增。“吹哨人”李文亮医生为敲响警钟,钟南山院士奔赴前线调查研究肯定了人传人这一结果,告诉佩戴口罩,居家防疫才能减少感染的可能性,逐渐安定了人心,控制住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让学生思考“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懂得“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这样的道理。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二)情感升华时运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教育的课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关注生命发展历程,了解人类生存的意义,产生对生命各种问题的思考,更是教师当前职责里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有意识地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情感升华,例如: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这是一首思乡诗,也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代表作。学习诗歌,理解诗情是必要过程。我在上课过程中便让学生进行联想,“逆行”支援武汉的医生和护士们当时的心情是否和这首诗有相同之处呢?他们是否也像诗人一样思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远方的亲人,谈谈你的想法。通过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诗句所表达的真实感情,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容易许多。

再如: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告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然后展开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为什么要做钟南山那样的人?钟南山院士在这次疫情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他确定此病毒可以人传人,才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同时也是他劝大家都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带着队伍去武汉进行调查研究。表现出科技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也展示出扎实学识。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像他那样“德艺双馨”,才能真正地帮助到其他的人,为其他人带来福祉。引导孩子从小立志做钟南山那样的人,心有人民,胸怀家国!结合“疫主题”教育,运用好这些课文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进程中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生命,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三)思维训练时运用

疫情也是思维场。审辩式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疫情生活也是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阅读的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于是笔者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观察疫生活,思考疫生活,设计了这样疫情思辨课程——

利用抗疫故事、疫情时评等资源,设计思辩题,激发学生对疫情防控的思维参与。我每日都会设置“疫情生活每日一题”,如:问天下谁是英雄?一次疫情,既在考验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更在考验一个人的良知与良心。自疫情发生以来,许多个体生命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人性画面,他们中的一些人用自己的言行为描绘了一幅幅“英雄图谱”。你认为在这场“战疫”中,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笔者请学生至少说出3位疫情战场中的英雄。然后追问,你的英雄判定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笔者出示下面的思维训练,以你的英雄判定标准,你认为下面两组人物,哪一组的人物可以被称之为英雄?

第一组:唐玄宗、张仲景、诸葛亮

第二组:鲍照、李白、孟浩然

显而易见,这恰恰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检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没有真正的思维参与的学习其实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四)习作训练时运用

疫情防控期间,也有很多鲜活的素材值得记录和反思。疫情防控期间的很多热点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训练的好素材。比如,疫情的最初阶段,新闻媒体经常与“谣言”进行较量,经常在信息中迷航。于是,在习作课上,笔者以谣言为话题设计交流讨论什么是谣言,有人说:“谣言就是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但也有人对这样的定义提出质疑:未经证实更多体现的是官方的立场,而且,有些谣言虽未被证“实”,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谣言是未被证“伪”。谣言会制造恐慌,会混淆视听。但也有人认为,谣言是对达成“真实”的努力,是一种社会抗议。那么,你怎么看?你是如何认识谣言的?请写一写你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思考题是有难度的。但如何在铺天盖地的信息环境里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必修功课。例如一名学生对自己提出了反思:可怕的是我在推波助澜却毫不自知,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沾沾自喜,仿佛自己知道了什么伟大的真理……现在的我首先要做的不是评价他人,我得先问我自己是否心中有愧。

(五)阅读推荐时运用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新一轮的疫情又开始让一些城市开始了居家学习的生活,多读书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最好的选择。疫情防控期间,有的学校设计了阅读挑战赛,名师工作室进行了疫主题的专题阅读推荐。工作室的老师推荐与疫情相关的著作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疫情。加缪的《鼠疫》、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以及西格里斯特的《疾病与人类文明》。这些书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低段学生,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绘本,如《流感大人》《可爱的身体》《甜甜的梦》《走开,冠小毒》等,让孩子在阅读中了解关于疾病的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有一位叫蔡朝阳的老师说:“最好的‘停课不停学’就是读书。”阅读是一项长效工程。在当前的背景下,也是师生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一种可选操作。在阅读中,通过与经典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懂病毒,读懂疫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正如毛姆所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你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

三、结语

总之,“疫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关注生存、生活、生命出发,将“三生”的教育内容都融合在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这种融合之中思考怎么更好地活着,怎么活得更好。在“生存”学习中学习语文,学习疫情灾难中生存的智慧,打好心理战“疫”提过生存能力;在“生命”教育之中学习语文,学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价值;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懂得如何生活健康,自律生活,珍惜疫情防控期间亲情陪伴生活的美好幸福,学习把生活过得有趣有滋味。同时,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字词句段篇的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孙孔懿. 终身学习论略[J]. 江苏高教,1997(06):5-11.

[2] 皮亚杰. 智力心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