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作者: 牟晓燕摘 要:小学数学能有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迁移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策略。现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应当为学生制订良好的学习计划,把握学生学习发展的思维规律,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思维能力。在学习迁移下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多角度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学习动机,因此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学习迁移;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一、创造学习迁移的环境
学习迁移对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有积极影响。在小学时期,传统上对枯燥的数学公式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环境,引出课题,沟通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数学方法的迁移,激发学生形成初步的思维模式,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为学生创设两个小朋友分蛋糕的情景,怎样分更好?平均分更好,一人分一半,此时学生充分了解一半的真实含义。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学生熟悉的情景,实现对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在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提供素材、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的过程,体会归纳的数学思想。接下来学习乘法运算律的时候,学生迁移加法运算律的研究过程来探究乘法的运算律,最后,回顾、理解研究过程的每一步,构建出数学模型。
二、培养多角度开放思维
数学能力的增长,有两个主要因素:思维能力与知识量。思维能力是知识量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贪求知识量的多少,忽略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出现知识过于庞杂,处理不过来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要多思多想开放式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要更注重求解的方法而不是答案,这才是学习迁移的最终目的。例如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此时可以开放思维,渗透用东南西北的角度进行初步理解。学生可以做到给定具体方向去辨认如东北、东南等其他七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对空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鼓励自主尝试学习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为学生创造学习目标后,引出主题,学生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周长与面积的学习中,引出情景:想要将照片装裱起来需要给照片配上玻璃和边框。玻璃的大小就是面积,边框的长短就是周长,应该如何计算照片的面积和周长呢?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提出测量照片的长和宽解决问题。通过比较两者的意义不同、单位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周长是照片边框一周的长度,是长度单位;面积是照片面的大小,是面积单位。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联系方面的同时,要能够思考知识之间异同点,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或自主尝试学习中,不应只局限在课本所学的知识,学生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例如在学习正方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正方体全方位的样貌,紧接着教师可以自然转移到生活中包装盒的展开图,在学生脑海里存留生动的例子。其次还可以在多个正方体堆叠的问题中,通过互联网软件构建相应模型,培养学生在以后相似类型题目的解决能力。
(三)使学生真正参与进课堂,锻炼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往往是由教师来主导的,忽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由教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真正地对知识进行消化、理解,这就对学生的自主思维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需要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锻炼其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计划、书写时,可以先做一个调查,收集学生的意见,以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保证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四)采用一题多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就是提问,提问既可以帮助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又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采用“一题多问”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清楚题意。例如,“38乘以10等于多少”,可以替换成“38和10的积为多少”;“100除以20等于多少”可以替换成“100除20的商是多少”,它们二者是相同的含义吗?如果含义不同,那么不同点又在哪里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锻炼,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巩固,一举三得。
(五)巧用生活案例,将数学思维锻炼带入生活
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也不符合新课标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带入生活中,并且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数学,锻炼思维能力。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应该设置一个精彩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位置关系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掌握“行”与“列”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学生做课间操的队形入手,告诉学生,做课间操时,前面的所有同学构成了“列”,左右两边的同学构成了“行”,让学生感受到,“行”与“列”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知识深刻地理解并记忆在脑海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理解抽象概念
鼓励学生跳出抽象的理论知识,提取问题的共性。数学是由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学科,如果学生不具备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那么也不可能真正的利用抽象概念解决问题。理解抽象概念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在头脑中对知识进行压缩,例如对乘法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解决问题时不用仔细思考就能熟练地使用它。究其原因,乘法是源于对加法的理解,加法又是对数字和数量的理解,做到了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时常被称作举一反三,当这种学习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中,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进一步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前期教师的引导以及后期合作讨论共同培养的。因此,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重时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保持学生分析问题的敏感性。教师应做到不但要教会学生简单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培养学生逻辑缜密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通过这种迁移方式,学生能积极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林淑燕. 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 学周刊,2019,396(12):101.
[2] 杨艳. 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J]. 中外交流,2019(08):392.
[3] 韦师荣. 基于学习迁移下的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方法探析[J]. 中外交流,2019(08):394-395.
[4] 朱俊华. 基于数学题组的儿童“整体思维”建构[J]. 教学与管理,2016(1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