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析
作者: 李平摘 要:基于小学生认知能力和不足的社会经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十分必要。制定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用。新课改就要求教师正视过去教学中的不足,发散思维,创新理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提高有效性,从而为小学生打下终身受益的阅读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阶段,教师应更加注重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成熟,要在阅读课上鼓励创新思维,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以教师为主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学科都在创新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当前的面授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交流更加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高。然而,很多课堂教学活动看似轻松愉快,实则颇为浮躁,课堂的效果无法保证。基于这种现状,教师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是小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阅读课对提升学生的适用性很有帮助,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感知。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效果,教师需要重视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
一、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差,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带领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小学阶段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语文和数学在小学时期占据了主要位置,数学学科偏向理科,重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的理解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小学时期的阅读教学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让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从中积累文字和素材,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中,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信息量也十分庞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当中迅速找出有效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表达能力,小学时期的阅读教学和成人世界中的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小学时期的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学生对文章专业化的鉴赏能力,而是提升学生对于所处社会和自然的基本认知,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更多了解。由此可见,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足。第一,教师总是将自己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没有机会自主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接收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学生难以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学习到有效知识,这就影响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无法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第二,很多教师缺乏对于阅读教学的足够重视,即便存在部分重视阅读教学的教师,他们也会将阅读学习布置为学生的课后任务,并且没有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成果做出评价。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这种情况的重视,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并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和优化,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新面貌。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营造氛围,提高兴趣
营造氛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二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一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某件事缺乏兴趣,另一原因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僵硬,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需要从师生关系着手,不论是在和学生的课下接触,还是在课上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不给学生距离感和威严感。除此之外,根据所授课的内容,创造班级氛围,借助多媒体,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受。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端午粽》,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告知学生回家品尝一下粽子,正式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带粽子到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教室中张贴屈原的画像,划龙舟、喝雄黄酒、悬艾草、佩香囊等图片。同时教师还可以带箬竹叶、蜜枣、糯米、粽子等实物到课堂上,从声、形、味多方面营造浓浓的过节氛围。同时,教师还可提前下载有关包粽子、吃粽子的美食视频,以及过端午节时各种习俗,如赛龙舟、喝雄黄酒等的视频,进一步给学生立体的感受。如此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阅读中,体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时候,不能急功近利,要深入日常教学,不知不觉地完成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具体的培养方法有几种:首先是与学生共同制订阅读计划,不能只让教师或学生制订,教师制订的计划很难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制订的则不太全面并且对自身的要求不够严格,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只有师生共同制订阅读计划才能够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熟悉,让学生对课文有着初步的了解,在教师进行讲解时才能够让学生轻易地融入课文,增强了课堂学习的高效性,学生在预习时也要多进行思考,对文章结构进行划分,标注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懂得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最后,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要学会自己查找工具书或是通过网络来解决,不要总是寻求教师的帮助。此外,虽然书籍所写的内容各有不同,但是也要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十分必要。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十分有益,教师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将学生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合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俞秋玲.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2] 马洪仁. 基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分析[A]∥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3] 李秀芬.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 知识文库,2019(23):80.
[4] 江亚强. 刍议新课改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才智,2018(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