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为导,依“图”立维
作者: 冯娇娥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中,一直以来阅读都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培育其思维能力,这样才可以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变得更高。所以,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师务必要意识到思维导图对于思维的引领性作用,将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相互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来辅助阅读,增强思维能力,实现以“思”为导,依“图”立维。基于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阅读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期间思维导图的运用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思维能力;培养
基于实际经验,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培育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阅读思路,形成阅读框架,继而深入了解其中的意义与情感。在小学六年级阅读活动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运用思维导图,以此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以及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与归纳能力,最终推动学生综合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思为导、依图立维,那么教师首先就需要明晰在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期间,小学生思维能力培育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关键意义,这样才可以更有动力去寻找与探索思维导图的运用路径。通过整合以往经验,能够察觉到其中的意义展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自主性。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期间,很多教师往往会过于追求规范性,授课活动的设计欠缺灵活性及包容性。而思维导图可以改变小学生按部就班的阅读思维,从想象力及创造力出发,重塑对语文阅读的认知,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宽松的阅读空间,有益于培育他们灵活多元的语文思维,激发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望,继而激发阅读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学生构建阅读体系。语文科目中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如果以单一知识点为主导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就会使学生难以有效捕捉文本的要点,容易在阅读期间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呈现碎片化及片面化等问题。而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效地打破了这一教学局限,在阅读期间通过关键词来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构建出阅读体系,促使学生建立整体认知,最终提升思维能力。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路径
(一)利用思维导图推动小组教学
现如今,小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受到了教师的青睐,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因此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推动小组教学,引领小学生以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行阅读课文,并探究其中的主题思想及故事线索,让学生在尝试创作、修改、巩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情感思想。例如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北京的春节》时,首先在上课伊始,教师应当提出思维导图制作期间的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出现偏差;其次由教师进行分组并要求学生组内共同完成阅读,总结关于本课的故事及历史元素;最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绘制思维导图。在学生的组内阅读期间,要从文章的开始、彩排、结束等几方面内容展开,思考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故事内容,此时,教师还可以播放南方与北方春节的差异,让学生在视频中进一步了解关于北京春节的特征,然后完成阅读并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言论,随后总结这些关键部分,与组内其他学生交互思维,在此过程中完善思维导图,完成课程的体验与学习,如此一来,就能够让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思维导图创建探索情景
如想要在阅读教学期间进一步培育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需要让他们完成课程内容的探索。故此,教师应该借助思维导图创建优质的阅读学习情景,让学生能够快速明白课文的知识脉络,继而完善、创新自己的思维导图框架。详细来说,教师可以罗列关于课文的大体框架模型,然后以此来引领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思考与探索,从而掌握与本课相关的情景资料,最终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少年闰土》时,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形式展现少年闰土捕猹时的情景,以此来点燃学生的探索欲望。紧接着,在PPT中展现本课的思维导图框架,要求学生找到关联性的故事内容,以便让学生联想到与课文相关的画面并展开探索。例如有的学生在探讨作者笔下闰土故事时,在思维导图中分别写出了:看到刺猹、雪地里捕鸟等故事。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关联性的探索问题,指引小学生思考此时闰土的形象和中年时期的差异,从而在探索中发现两个时期闰土形象的变化,激发自己的深度思考,最后由学生再次展开阅读,由自己来完善课前所提出的思维导图,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提升思维能力。
(三)通过思维导图培养创新意识
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之后,那么就可以说明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得到很好的提升,所以教师也应该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详细来说,可以在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讲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技巧,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让学生逐渐形成完善的创新思维意识形态,以便让他们根据树状图的逻辑进行扩充,掌握思维导图中的线条及其分支内容。例如教授小学语文(部编版)《匆匆》时,在一开始教师就应当说明思维导图的制作细节,即拥有关键图、线条、词条等信息,而不同的线条及词条表示中需进行必要的区分。然后在引领学生展开思维导图的制作期间,教师也应当要求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连接思维导图的各个区域、各个层级,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自己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形式做出进一步的创新,从而培育他们的思维能力。比方说,在思维导图之中有:我做了什么、日子溜走的方式、修辞手法、朱自清及代表作品等导图分支,而这些分支也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点,此时通过让学生自行建立思维导图,使用自己的话语对文章中的内容做出阐述,可逐渐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总结本篇文章在阅读期间的难点及重点,让学生意识到“时光一去不复返”思想在文章的体现,掌握日子稍纵即逝的特点,以此突显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情绪。总之,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思维导图中线条的使用方式及表现方式,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完成创新,掌握如何展现出美观的线条框架,以此开发出学生的想象思维意识,理清关键词、关键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品质。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多采用思维导图来理解文章结构,使学生将制作思维导图发展为一种学习习惯,从而逐渐培育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时期的语文阅读教育而言,六年级的文章已经有一定的繁杂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大段的文字、琐碎的关键点和大量信息等等,若是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梳理,那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片面与混乱,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地培育。而思维导图是一种整理文章脉络和思维结构的有效工具,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阅读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辅助阅读,从而达到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效果。所以上文对这部分内容做出了探讨,以期带来参考。
(责任编辑:莫唯然)
参考文献:
[1] 陈玉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9):24.
[2] 张志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 新课程研究,2020(20):120-121.
[3] 陈音璇. 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J]. 天津教育,2020(3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