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学生阅读评鉴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作者: 黄晓雯摘 要:阅读评鉴能力作为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标志着阅读水平的高低。它是指人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文本形式、艺术形象、语言风格等进行感知、领悟、理解和想象后做出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比较语言、形式、内容、背景四个方面入手,进而提升学生阅读评鉴能力。
关键词:阅读;评鉴能力;比较;形式
一、比较语言,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学生阅读时,首先从语言文字理解过渡到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是说,看文章时要先感知文字,从字词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当学生进入文本自然的情境时,一般就难以再跳出语言所构建的形象或其设定的思维方式,只有在不一样的语言情境下,学生才会容易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别,进入比较的思维,才会发现该语言表达的方式,及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缘由,从而理解语言,感受到语言运用的精妙。比如《父亲和鸟》这篇课文在原本人教版里第21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我奇怪地问,为什么?”但是统编版却还原为:“为什么?我惊愕地问。”统编版把“奇怪”改为“惊愕”(其实是还原,因为原本作者用的就是“惊愕”这个词语。只是当时选入教材时,编者进行改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这样设计:“同学们,把‘惊愕’改为‘奇怪’,这样的改动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单单从“我”和父亲一大早的对话、坐在树林边等待鸟叫的举动就可以知道,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成了爱鸟之人,当得知小鸟可能随时被猎枪击中处于危险之中,“我”应该会为小鸟的安危捏一把汗,所以在问出“为什么”时,“我”的情感不仅仅是不解,更是因担心而感到惊讶和害怕,因此“惊愕”这一词语更符合当时的情境。而“奇怪”却只有疑惑之意。
二、比较形式,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
面对文本,在初步接触阶段是不存在比较的,除非作品内容、情感本身有较强的对比性,能让学生不自由地进入对比的情境。否则,教学中要靠教师来引导进行比较。细心的教师一定会发现,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原先人教版的不太一样。看似内容基本不变,但叙述的方法,也就是表达的形式却不一样。原先人教版采用的是顺叙的手法,而统编版课文采用了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先讲了周恩来12岁那年的修身课的响亮回答,再叙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出示原先的版本追问:“比较这两种表达手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统编版的课文从生动的情境描写开始,制造悬念,步步释疑,引人入胜,自然的过渡又使事情之间衔接流畅;而原先的人教版的按事情发展顺序的表达形式而显得平淡,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比较形式,学生不仅区分了两种表达形式——顺叙和倒叙,而且能够理解倒叙的好处,进一步提高了阅读的评鉴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编排了两篇说明文,一篇为《太阳》,一篇为《松鼠》。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两篇放在一起比较。上课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这两篇文章基本的表达手法,提出问题:“这两篇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太阳》这一篇课文运用了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特点。《松鼠》通过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漂亮的、讨人喜欢的小松鼠。通过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还能知道说明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是多样的,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评鉴能力。
三、比较内容,品味人物的思想内涵
四年级《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比较原本人教版的教材,我们会发现,统编版的课文整体思路清晰了很多。课文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一段话独自成段,作为开头统领全文,指出猫的性格古怪;用第四段话“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引出下文小猫的可爱。可是,这句话原先人教版是没有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同学们,把这个句子去掉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就会发现,这个句子不能去掉,它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去掉,就会让人觉得很突然,刚刚不是在讲猫的古怪吗?怎么突然又说它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了呢?通过内容上的比较,学生更容易把握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在比较内容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换位思考的角度,让读者自己进入文本作品表现出的角色,让学生在当时的情境下自己会如何抉择,从而产生对比,体会人物精神,进而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如陈慧瑛《梅花魂》中描绘了外祖父因“我”弄脏了墨梅图而训斥了“我”的情境。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置比较情境:“如果自己是外公,你会怎样做?你觉得外公这样做可以吗?为什么?”这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把自己想象成“外公”,处在当时的环境中,再进行比较,最后做出评价。
四、比较版本,感受编者安排的意图
统编版教材的选择有些跟之前人教版选择的版本不同,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妨拿出两个版本进行比较,感受编者安排的意图,提高自己阅读评鉴的能力。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而之前人教版的《伯牙绝弦》则选自《列子·汤问》,为何会有如此的改动?课堂上我们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伯牙鼓琴》这个题目比《伯牙绝弦》好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列子更看重结果,《伯牙绝弦》这个题目重在“绝弦”“伯牙绝弦酬知音”,虽然故事强调了伯牙的重情重义,但是总感觉多了些悲壮,而少了点欢欣,悲观了些;而《伯牙鼓琴》更看重是过程。虽然题目只是在说伯牙弹琴,但是很符合本单元的艺术主题。《伯牙鼓琴》讲的是弹琴,《书戴嵩画牛》讲的是绘画,《月光曲》讲的是《月光曲》的来历,《京剧趣谈》讲的是京剧。所以《伯牙鼓琴》这个题目会更好。
同样的,学习世界名著,也会接触到不同译者的版本。如六年级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不同译者的句子,在课堂上可以拿出来比较,让学生说说他们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课堂上可以出示课文编者所选的俞东明、陈海庆翻译的“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个夜晚。”张友松翻译的“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还有成时翻译的“这是小镇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夜。”孩子们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辉煌”这个词语写出了人们欢庆孩子们平安归来场面的宏大,更能衬托出人们无比激动的心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能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关键信息,读懂编者意图。比较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寻找并优化“比较点”,善于抓住“比较”的支点,在关键要点之处实施对比。好钢用在刀刃上,学生的学习激情有限,时间有限,集中思考的能力有限,比较要在关键语言、形式内容、价值思辨、编者意图等环节上进行,将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处推进。当然,任何方法的习得都需要经历“感知+理解+运用=掌握”等阶段,教师只有让学生先行经历学习,再在必要处引入比较策略,指导学生使用,并设计训练让学生加以巩固,直至掌握,才能让比较真正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评鉴能力的有效策略。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祝新华. 促进学习的阅读评估[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5,107.
[2] 李茂林.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2017(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