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中小学课堂高效建设的路径研究
作者: 仲昕眉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的工具也逐渐走进教育教学领域。在中小学阶段,巧用现代化工具优化课堂内容的呈现形式将有助于课堂趣味性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支持情境创设、支持难点讲解、活跃课堂氛围、提供实践体验等角度切入来探索创设高效课堂的方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小学课堂;情境创设
一、信息技术支持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发现“兴趣”是影响学生课堂听课专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自制力较为不足,又对世界万物充满着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如果他们对于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在遇到外界的任何一点小干扰时都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这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而言是十分不利的。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呢?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从信息技术的巧妙应用角度切入。因为这一类工具有着极其强大的表现能力,能够将图画、视频、音频等内容通过十分简便、快捷的方式播放出来。相较以往仅围绕书本进行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方式而言,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活”起来,让内容“跃然纸上”,继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来导入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初步了解本节课即将学习到的主要内容,为后续正式的学习打好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将本课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展示在多媒体上,并注重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通过观察这几幅图画你能联想到什么道理?”“同时视频中介绍的情况是否在你的生活中也发生过?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在对这类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信息技术呈现的有关内容,也需要结合自己的经历、经验进行整合,并在遇到问题时获得求知欲的激发,学习兴趣的调动,从而达成开设高效课堂的目标,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支持难点讲解,帮助理解
随着所学知识的难度逐渐增加,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面对新课程时往往会呈现出“畏难”的情绪。对于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高的内容就像是一块“啃不下去的骨头”,遇到相关问题时不能灵活应用所学去解决,又由于缺少解决问题的经历导致无法深刻地理解知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那么,在讲解这些“难点知识”时教师能否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优化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前文提到,包括多媒体在内的现代化信息工具有着非常强大的表现能力,在学生面对一些仅仅通过书面阅读或是聆听讲解不能深入理解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将其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由于这些名词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但是掌握这些概念不仅仅能够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中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许多概念与我们的生活之间都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就可以利用更加生动的方式来呈现这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将这些概念拟人化,再利用PPT呈现一场以这些概念为主人公的话剧;比如查找融合了这些概念的音乐或影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等等。在多样的教学方式的支持下,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也能够更好地把握这些抽象的内容,并逐渐获得逻辑思维、想象等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快乐学习
在中小学的教学当中,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性将有助于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切实提高。因为一个沉闷的课堂意味着缺少学生的参与。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教师的备课多么精妙,内容多么丰富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没有听进心里,真正理解。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而言,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这一技术的过程中不能盲目滥用,而是应当深入思考、合理安排,该活跃的时候活跃,该安静的时候安静,而不是一味地套用、照搬他人的成功课堂活动案例,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过于发散。这同样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中小学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在基本教学内容讲解完毕后提供给学生一些习题,引导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加深记忆。但是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使得他们产生“厌烦”的心理,他们急切地期待着下课铃声的到来。这时直接将枯燥的习题“扔”给学生就容易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因为教师无法知道安安静静的学生中哪几个人没有专注于解题,而是正在发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活跃这一教学环节。同样是习题练习,教师可以将其设计为“砸金蛋”游戏活动。也就是在PPT上展示出6个标有序号的金蛋,再请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选择金蛋。如学生选择“5”,教师便点开5号金蛋,这时PPT会展示出相应的5道习题,那么这名学生所在的小组就要通力合作,共同解答出这5道习题。每一个小组都选择金蛋后,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这样一来,习题环节变得多样、有趣,学生更愿意参与,教学也更加高效。
四、信息技术提供实践体验,提高素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能够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学科知识应用力上出现了不足。这一点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当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育资源也有限,教师往往不能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践探究机会。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由于信息技术有着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优势,教师能够在这项技术的支持下创设更多样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此一来, 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实践便成了可能,创设高效的中小学课堂便能够更加顺利。
例如除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师还可以适当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故事背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能够将探究环境创设得更加生动、具体,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容易。如教师可以利用“互动式视频”这一工具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引导学生在理解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视频的故事情节也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在学生的思考、研究结束后,故事也能迎来结局。如此一来,学生能够获得丰富、完整的实践体验,学科知识在他们心目中也不会仅仅是平面化的文字。
五、结语
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方式,通过对这一工具的巧妙使用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支持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支持难点讲解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氛围以提供给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提供实践体验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 朱善坤.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2021(34):153.
[2] 韩芳. 信息技术创造合作学习新形态[J]. 中国教育学刊,2021(0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