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作者: 江滢

摘  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也需积极肩负起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就需积极思考探寻日常课程教学中渗透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以期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对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有助于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内在综合素养,进而为期将来长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引起重视,密切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链接日常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积极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将更多创新教学手段有效利用起来,切实丰富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培养的问题分析

在当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影响下,较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实施,逐渐尝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培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据研究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培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及时更新,其在日常数学课程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对数学教学知识的理解学习,却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发展,阻碍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落实。此外,也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认识到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培养的重要价值,并尝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进行培养渗透,但由于其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导致学生的内在真实情绪并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到有效激发,降低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情感体验,阻碍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落实与塑造,最终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培养的具体策略探究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发挥教师模范作用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会直接影响其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效果,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紧跟我国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其教学理念,始终确保其思想的先进性,并注重提升自身的内在道德素养,充分发挥其对学生言行的示范作用,加强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影响塑造。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自主查阅学习当前的教育教学新思想,主动认识学习日常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渗透培育的重要价值,加大对日常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度,并在日常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密切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有效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行熏陶调整。此外,教师还需重视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注重自身积极生活态度、健康心理品质、良好道德情操等内在素养的树立,切实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并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魅力散发出来,促使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师良好品质的影响,加强对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的熏陶,示范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 强化情境教学,加强学生内在情感熏陶

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助于调动班级学生的内在学习情绪,充分激发其课程学习兴趣,也能够加强学生对具体情感内容的感悟体会,促进学生良好情感素养培养的落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还需重视以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结合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要,关注其心理品质发展,紧贴具体数学教学内容,将更多生活化、趣味性、问题性等情境创建出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切实加强对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熏陶。以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需要,链接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元、角、分的换算、一元以内的人民币以及进行实际购物支付方式等内容,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实际购物情境图片、动画视频等内容,为学生创建一个具体的问题分析解决情境:小猫周末独自来到了动物超市进行购物,他想用一元钱来买一些小零食,请同学们来帮他顺利买一些零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切实激发班级学生进行元、角、分学习和练习的兴趣,同时也有效增强学生帮助解决他人问题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树立敢于直面问题、乐于帮助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2. 实施合作学习,培育学生良好行为品质

开展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小学数学教师还需重视在日常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相互交流表达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要想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需切实结合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能力水平,将其合理分为3—5人的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差不大。再结合具体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适当设置一些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有序进行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学习,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几个3—5人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将不同图形的纸片改成平行四边形、提取总结平行四边形图形特点的学习任务。从而充分锻炼班级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落实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良好行为品质,逐步提升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3. 丰富课后学习实践,提升学生良好心理素养

加强学生课后学习,是锻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拓展延伸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还需将学生的课后学习利用起来,切实结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联系其心理品质进一步学习与发展需要,链接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积极鼓励班级学生在课后开展更多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课后学习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心理品质,有效塑造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确保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的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对方位知识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引导班级学生在课后深入实际生活,引导其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开展不同生活物体方位的观察记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应用所学方位知识来描述实际生活物体的位置方向。从而充分锻炼小学生的观察力、创新力,切实落实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小学数学教师需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切实立足班级学生发展实需,紧贴日常数学教学内容,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课后学习实践等途径,有效优化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确保落实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良好心理素养的培育,有效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顺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研究[J]. 科幻画报,2021(04):71+73.

[2] 王东梅. 浅谈积极心理品质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 新课程,2020(35):231.

(责任编辑:胡甜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