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研究

作者: 汤爱莲

摘  要:随着网络科学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融合,加上不断的实践探究,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文章基于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对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手段与注意事项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

一、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手段

(一)形象趣味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自控力较差,没有形成系统的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为好动,对所有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中容易走神。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先从网络上搜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并在课上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从多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进行拼音教学时,由于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对于学校、教师、上课方式等有诸多不适,对于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如果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还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和吸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拼音的卡通形象,将学起来较难的平舌音、翘舌音制作成动态PPT,配合童声发音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由于低年级学生普遍喜欢卡通和动画,一旦教师开始播放动画,学生就会将全部精力集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小学课堂一节课的时长是40分钟,让一年级的学生坚持40分钟认真听讲难度非常大,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感,防止长时间听课导致的思想涣散,教师可以在课程中间设置5~8分钟的休闲放松时间,利用多媒体播放例如《数鸭子》《拍手歌》等歌曲动画,让学生重新燃起学习欲望,方便接下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技术学习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储存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感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弥补学生理解力的不足。像在学习《黄山奇石》一课时,只靠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想象到各种奇石的状态和样子,难以达到教学成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找到相关纪录片和视频,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次,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锻炼学生对于文字内容情感的把控,陶冶情操,强化其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朗诵的音频,让学生感受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情感表达,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朗读习惯去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课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之余,能够不断积累语文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展开拓展训练,语言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利用语言,教师可以将网络多媒体与日常练习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拍手歌》时,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边背诵边做出相关动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还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注意事项

(一)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法

由于每个同学的成长背景、学习能力、智力条件等都不尽相同,同一班级的学生会有较大的认知差距。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展开教学。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尽力做到对每位学生进行辅导,锻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过多,自身精力有限等原因,忽视了对学生的辅导和关注。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教师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比如将班级内部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帮扶小组,让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两两结对,由学习好的学生辅导学习差的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有效弥补教师无法全面照顾所有学生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利用语用知识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其快速吸收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其思维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大部分的认知都来自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形成关联性思维,激发情感体验,调动其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将文本语境作为基础,并将词汇教学和语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掌握语用知识。

比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学生对“明朗”一词理解有困难,尽管用机械方式也能让学生会读会写,但是“明朗”一词的语用价值却无法得到真正发挥,对于学生来讲,这就是一个干巴巴的词,不知道其意义,也不知道其表达的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运用。在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恰当的语用情境。可以先用各种语气朗读:“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并让学生跟读,边读边写,在读写过程中记住“明朗”一词并记住其写法,接着教师可以用“明朗”创设语用情境:星星在明朗的夜空中闪闪发亮。今天讲的“明朗”是用来形容明亮、光线充足。在描写事物明亮时,就可以用明朗。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明朗”一词的语用价值。立足文本,将词汇置于语境中,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准确地掌握其意义及语用价值,在营造课堂氛围的同时发散学生的语用思维。

(三)感悟对比,培养语用能力

积累语文知识的目的是更好地使用,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在于语用。学生获取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听说读写,简单的听说读写虽然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但是却很难将理论性的知识转换为语用能力。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习的语用价值。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其语用素养。

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秋天的雨》这一课文的教学时,需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朗读,然后再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提出相关问题。通过该方法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作者情感,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借助讨论与交流的方法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问题。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抑或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让学生思考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并根据古诗的元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回想自己对秋雨的真实感受,进行自由创作,通过读、说、写逐层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力量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手段和设备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其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其优势十分突出。时代在变化,教学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教师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资源的作用,将其充分利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借助网络多媒体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等,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芳. 构建和谐课堂 实现快乐成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 考试周刊,2019(07):50.

[2] 贺小强.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 新课程(综合版),2019(01):14.

[3] 刘长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的方法[J]. 青春岁月,2019(01):174.

(责任编辑:莫唯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