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课堂建立学生数学观念的教学研究

作者: 张萍

摘  要: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的现实状况来分析,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桎梏下,对于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依然存在严重的认知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显著提升与发展。对此,教师务必要在后续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合全新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设计学习素材,使其能够在不断学习中了解如何进行高效学习和有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观;指导教学;应用分析

一、数学观的主要内容

(一)数学逻辑思维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狭义的逻辑思维内容也能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教材中对逻辑思维的论述内容相对缺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长期处于“堆积木”的水平,缺乏对其内部联系的思考。对学生提问抽象思维是什么,则很大程度上会得到“一问三不知”的回答。对此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逻辑思维教导课程,或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逻辑思维的理念,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做到多样性思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素养。

(二)数学知识的敏感性

数学观念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意识,使其能够将数学问题的解决转化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应用,也能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如将小学数学知识分为数理知识、几何知识、生活常识三大类,让学生对知识“积木”进行更有序地排布,增加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敏感性。如提到生活中的图形问题,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几何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调用。

(三)数学知识的溯源认知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了掐头去尾的处理,目的是简化学习过程。但实际上掐头去尾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困惑,认为数学知识“高深莫测”,自己的学习只是对浅层的知识进行不断探索,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此在新的教学阶段,教师要增加数学知识中的溯源内容,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实际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视野和信心,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做到多样性思考。

二、以数学观为指导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教师保持自然的人本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多样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贯彻人本理念,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策略,维持自身专业教学形象,使学生对知识探索保持多样性的教学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要坚持谨言慎行、表里如一的原则,将更多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代入到课堂中。同时在教学中坚持自然、轻松的教学理念,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最后教师要坚持公平教学策略,避免学生自我边缘化心理的发展等。

(二)弥补数学教材中内容缺失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演绎法、归纳法、抽象模型思维进行分别渗透教育。如演绎法是对普遍规则的特殊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规则的建立过程进行溯源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例如分数概念是古人分配物资过程中诞生的平均划分思想,阿拉伯数字实现了对分数的有效表达和计算。归纳法则是对普遍规律的特殊总结,以方便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分析和探索。例如数字本身是一种符号,数学知识教学是对符号的计算和解释,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方便和高效。教师可以对抽象和具象的转化思想进行解释,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认识更深刻。最后抽象模型是人们对客观存在规律建立分析模型的过程,有了模型,更多复杂问题可以得到轻松解决,提升了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分类学习思路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解释,以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如将物品买卖的小数乘法归类到数理知识中,使学生将其理解为简单的数字计算问题;将图形面积分析归类到几何知识中,使学生使用面积计算公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四)开展小组合作教学,设立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情境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摊了学生个体的课堂心理压力,将课堂主动权有效归还给了学生,有助于学生集体学习视野的有效拓展。在生活化的问题分析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使用了哪些数学原理进行解释,如是理论转实践、还是具象转抽象等,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不断强化,促进学生数学观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数学文化的具体策略

(一)利用数学历史,追溯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大部分都与数学史有关。数学教师要明确数学文化和数学历史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家的趣事和背景讲述给学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了解知识背景文化的同时掌握更多知识。

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为例,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秒”,了解它与分之间的时间换算,在学生思维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将关于时间的历史知识融入教学设计中,从而让学生了解记录时间的方式。从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代表漏刻计时的日晷、浑天仪、沙漏将时间精确到时刻,再到现在时钟、手机成为时间的记录者。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认识时间其实是数学史中的一段历程,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构建完整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借助数学应用,渗透数学文化

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学习基础,还要使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数学知识应用训练,让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练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还能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内涵。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某一建筑工地场景,让学生观察这个场景,说出场景包含哪些平面图形?哪种图形多?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通过教学情景构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逐渐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明确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关系,从而更积极主动学习数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在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挖掘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美,逐渐掌握良好的数学方法。

(三)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活动融合的方法有很多,而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要注重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以及开阔视野。

比如数学教师组织数学文化知识交流会,让小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检索等方式收集各种数学文化,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会上交流和研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或者数学教师组织户外参观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与数学文化有关的科技馆,让学生通过参观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历史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从深度教学的背景出发,改变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机制实现对课堂环境的有效创设。这样,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国水.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1(28):115-116.

[2] 林卫.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 试题与研究,2021(28):155-156.

(责任编辑:胡甜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