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诵读古诗词,领略别样精彩
作者: 朱锦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的重要部分,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现阶段,小学古诗词诵读也出现一些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主要原因是古诗词诵读方法单调,教师重古诗词的讲解,轻方式方法的传授等。对此,教师必须优化古诗词诵读教法,运用丰富的、突出生本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领略别样精彩。
一、创设诵读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古诗词学习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再进行诵读,这一方式略显枯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先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再促进诵读,继而引导其逐层深入学习。大多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一定的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物等方式实现情境再现,促进学生融入情境展开古诗词诵读,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诵读效果。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一课时,教师创设诵读情境,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一首古诗词由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创作,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景图,因此也是一首题画诗。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古诗词中出现的画面,如桃花、嬉戏的鸭子、芦芽、蒌蒿、河豚等,直观的情境创设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关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次诵读,感受作者笔下的春景图,学生满怀兴致地诵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脑海中也开始构思画面。学生诵读结束,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诵读结束了,你能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吗?”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学习。
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再现古诗词中出现的事物,促进学生初步感知其中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展开诵读,最后提问互动,进入古诗词学习。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也更有效。
二、示范诵读,增强学生诵读指导
示范诵读既直观又有效,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示范诵读。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能力也强,因此,教师正确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诵读方法和技巧。在示范诵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融入感情,让学生的情绪也受到积极的感染,从而促进学生模仿、学习,让诵读更有效果。此外,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语速、语调、节奏、语音等,让学生学会诵读。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一课时,教师示范诵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白居易创作的《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表现其对此等景象的热爱之情。本节课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断句诵读,即对古诗词科学合理断句,再进行诵读,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遍,教师依据断句情况融入情感示范诵读,注重重音;第二遍,教师一句一句教读,积极的情感以及画面也逐渐呈现给学生,读出情感;第三遍,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增强对断句的理解并掌握诵读方法。
案例中,教师通过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断句方法,再融入积极的情感诵读,呈现古诗词中的画面,让学生学会入境诵读,体验其中积极的情感。这样,学生学习了诵读方法,同时通过实践也掌握和强化了诵读方法。
三、表演诵读,活跃诗词课堂氛围
古诗词学习对小学生而言会略显沉闷,为了活跃古诗词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诵读、边表演,二者相结合,将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以诵读加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一方面,这样的诵读方式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古诗词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诵读,能够强化学生感悟,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后,可以为他们提供诵读平台,最大化活跃学习氛围。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表演诵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采用了淡写的方式表现离情别绪,但高风亮节部分则突出重写。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这首古诗词后,教师引导学生以表演加诵读的方式呈现古诗词,突出送别主题。学生对这一方式非常感兴趣,于是积极融入活动,并代入“作者”角色,表现出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有部分学生想象表演“抹着眼泪”,表演站在那里送别,突出伤感之情。学生一边诵读、一边表演,将情和景展现出来,也融合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可见,结合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表演诵读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想象,表演古诗词内容,强化理解和感悟,从而让诵读更有效果。
四、对比诵读鉴赏,引导学生把握诗情
古诗词诵读,需要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读出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而这一部分也是古诗词诵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比诵读鉴赏,让学生在对比诵读中把握诗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提供两首古诗词,引导学生诵读对比,分析其表现手法、诵读中的情感体验、古诗词表达的内容等,通过对比鉴赏,增强其感悟能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诵读鉴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枫桥夜泊》主要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美景,抒发作者寂寞愁苦的思乡情怀。为了让学生深层次感悟作者的愁绪,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诵读李白的《秋浦歌》。这两首古诗词同样是表达愁绪,但是表现方法却不相同。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诵读,一边对比,从而把握诗情,总结差异。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而《枫桥夜泊》则是借景抒情,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通过对比诵读,学生深入感知表现手法不一样,但都可以表达“愁绪”这一主题。
对比诵读鉴赏,能够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差异,学习不同的表现手法,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此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对比诵读,学生能够学会不同的诵读方法,让古诗词诵读教学更丰富、更精彩、更有效。
五、设计主题活动,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古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主题活动,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题活动,提高其诵读能力,增强诵读信心。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古诗词的魅力,感知不同作者的创作方式方法,以及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诵读,习得古诗词诵读方法,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江南春》一课时,教师设计主题活动,取得很好的活动效果。这首诗由唐代诗人杜牧创作,在赞叹之中隐含了哀愁,细品即可感知。为了营造诵读氛围,促进学生诵读更多古诗词作品,教师举办了“唐朝诗词大会”,即学生自主选择有关唐朝时期创作的古诗词作品,个性诵读。学生可以配上背景音乐诵读,可以运用绘画方式辅助古诗词诵读,表达其中表现的画面和情感,可以配上肢体语言等。开放的主题活动赢得了学生的青睐,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主题活动。
可见,开放的古诗词诵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诵读更多的作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挥个性、个性诵读,展现自己独特的理解古诗词的方式。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诵读能力也得到培养与提高。
学好古诗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激发情感。古诗词诵读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运用丰富的诵读教学方式,让学生领略古诗词的精彩,从而让学生真正爱上诵读,提升自我。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