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教学异同比析
作者: 黄东花研读习作单元,课文主要有两部分,即两篇讲读课文、两篇习作例文。这两者虽然都是阅读文本,但由于编者定位的不同,其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围绕习作单元要素,分析讲读课文,重在让学生明白习作单元要素的内容及其内涵。而习作例文,侧重于范例,可以让学生从整篇模仿开始,理解习作要素落实的具体方法与路径。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浅析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教学侧重之异同。
一、突出解读,寻找习作要素的表达特征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研读文本,精准理解编者意图,仔细解读习作单元中讲读课文的特征。对于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这两篇讲读课文,教师在解读中,需要对照单元导读、单元要素,还有课后习题进行研判分析,以便从中把握讲读课文中其习作要素的表达特征。
1.解读单元导语。研读讲读课文,首要的是研读单元导语,毕竟单元导语是编者进行编辑意图表达的主要途径。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单元导语为罗丹的一句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两句单元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对其研读,发现三句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即“观察”。因而针对该单元教学,无论是讲读课文,或是习作例文,都应对照“观察”进行重点分析,仔细查找“细致观察”的独特之处。
2.解读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也是编辑意图的主要显示途径。因而在解读文本时,必然绕不开课后习题。对于《搭船的鸟》这一课的课后习题“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还有《金色的草地》这一课“一边读一边想想课文描写的画面”,对其进行重点解读,引导学生了解“细致观察”的目的。而在习作例文中,《我家的小狗》中课后要求为“把你觉得它淘气可爱的部分找出来和同学交流”,还有《我爱故乡的杨梅》中课后要求为“填写下面表格,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虽然都是“观察”,但讲读课文侧重于“教”,而习作例文侧重于“学”。
3.解读习作要求。这一单元为习作单元,自然习作是单元重点,习作要求是该单元的解读重点,也是教学重点。分析该单元习作要求,其中“观察时要细致一些”,突出观察态度,“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突出观察方法,重在静态观察,而在“观察时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动态观察。这些习作要求,是讲读课文中教师教的重点,同样也是习作例文中需要学生探究的重点。
二、突出范例,掌握习作要素的落实路径
对于习作单元来说,虽也有讲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但是教学重点不再侧重于阅读,而是侧重于学生习作素养的培养。教师只有围绕单元要素,结合习作单元训练,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才能有效推进习作要素的落实。
1.突出重点,助力习作要素理解。前面已经提到,阅读课文中所涉及的学习目标有很多,除了基础积累、技能,还有情感与价值观。而对于习作单元来说,教学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落实习作要素。就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来讲,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观察”。因而在教学中,也应围绕“观察”进行。比如,在《金色的草地》这一课中,其教学重点是“感受草地颜色的变化”,还有蒲公英的花朵开放特点,等等,这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学习目标。而“了解作者以时间为序描写事物变化的表达方法”这一学习目标侧重于学习表达技巧,同样也是围绕观察进行的。至于生字词教学,教师也可以围绕观察精选“察”“拢”这两个生字进行教学。
2.有效串联,助力习作要素内化。学生理解只是浅层次教学,推进学生内化落实才是教学重点。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有效深入,以便学生逐步从理解到内化,有效推进习作要素的巩固内化。针对《搭船的鸟》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通过串联有效推进习作要素内化。第一环节:阅读交流,你对课文中哪些句子印象较为深刻?第二环节:重点阅读第二段,对于翠鸟的外形描写说说好在哪里?可以结合对比、细节方面分析。第三环节:针对翠鸟捕鱼的过程,说说描写好在哪里?可以结合动作进行分析。第四环节:可以通过随文练笔,尝试运用文中的表达方式,描写自己所熟悉的小动物。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都是围绕习作要素帮助学生进行内化。
三、突出连贯,提高习作要素的运用内化
前面已经提到,该单元中单元导读内容简单,直奔主题。对其研读,发现其中的核心词,就是“观察”,而且方法简单、操作明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一理念与要求有效贯穿于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习作训练之中,通过教学环节之间的连贯性,充分发挥习作要素的叠加效应。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讲读课文以及习作例文的编排特点,将两个板块进行有效连贯,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观察的重要性之后,还应引导他们进行梳理,以便帮助学生从中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为其习作素养的提升创造条件。
1.观察方法的差异。习作都有一定目的性。不同的目的,自然也有不同的观察方法。针对讲读课文《搭船的鸟》这一课,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准确感知翠鸟的外形以及动作,便于突出观察重点;针对讲读课文《金色的草地》这一课,主要是描写蒲公英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其中主要运用解剖观察。在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这一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启动长期观察,比如“学‘狗’字时叫得最欢”“喜欢跟火车赛跑”这些都需要长期观察才能真切感知到。而在《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中,则是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对杨梅的外形、颜色,还有味道进行观察,以便充分掌握事物的特征。
2.观察层次的差异。相对而言,《搭船的鸟》这一课,从观察角度分析,主要分为动态观察与静态观察,其中静态观察主要是针对翠鸟的外形,动态观察主要是针对翠鸟的捕鱼动作。《金色的草地》这一课虽也有动态观察,但与《搭船的鸟》最大的不同是,这种观察不是爆发式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步深入观察。经过学习,学生对这两种观察有所了解之后,进行模仿写作就会变得简单。而在习作例文中,同样也涉及观察,但与讲读课文中的观察不同,其中掺杂着更多个人感情,富有童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一种感染力,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很容易模仿,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
3.观察姿态的差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具体指导中借助对比,帮助学生从中习得观察方法。如在讲读课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围绕动态观察进行比较,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动态观察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有可能,教师可以重点让学生进行品析。比如,有学生说:“虽然都是动态观察,但观察点不一样,《搭船的鸟》中观察点离翠鸟较远,而在《金色的草地》这一课中观察点却有远处的观察,也有近距离观察。”观察点的不同,可以说是教学的盲区,但是学生通过分析,却能从中找到细微差别,在帮助他们理解巩固观察技巧的同时,也能有效发展学生的习作素养。
总之,统编教材在其编排中,突出习作单元,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掌握编者意图,找准习作单元中的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之间的连贯性与差异性,并在教学中进行分类落实,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单元要素,另一方面进行比较、拓展、延伸,在推进单元习作要素有效落实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文习作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