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提升效率的探究
作者: 刘真芳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板块,也是考查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提高音乐素养的关键。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提高音乐欣赏教学实效也成为高中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对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注重曲目选择,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多元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观体验,提高课堂参与感;做好学科融合,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四条策略,为提升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谈几点思考。
一、影响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的因素
1.学生缺乏音乐学习兴趣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课堂教学持有怎样的看法、对教学活动抱有怎样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表现,尤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时期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萌发,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与其主观态度有着密切联系。而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学生普遍对教学活动缺乏参与兴趣,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对曲目的选择拘泥于教材,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和关注特点的重视,导致所选择的曲目往往不贴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影响了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的积极性。二是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较大,教师也承担着更多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位置被边缘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制约了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2.音乐课程受到的重视不足
高中阶段相较于初中不仅在知识点范围上有了较大扩充,在学习难度上也有了显著提升,并且学生还面临着高考这一难关的考验,为了确保教学效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首要目标,而音乐课程并不参与考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对音乐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创新的契机,在教学活动中也同样如此。但是由于音乐教学在传统高中教学体系中受到的重视不够,因此学校在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上往往也十分有限,无论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技术的更新都较为滞后,导致音乐欣赏课在教学改革中的推进速度十分缓慢。另外,音乐欣赏教学并非简单的“听歌唱歌”,教师要能从专业角度对曲目进行分析,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曲目,但是由于音乐在高中教学体系中地位的局限性,学校往往缺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导致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专业性不足,音乐欣赏课逐渐流于形式。
二、提升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效率的策略
1.注重曲目选择,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秉持怎样的教学理念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质量。当下正值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考制度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如今高考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提升。在高考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重视,教师不再对课堂教学具有绝对控制权,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发展规律规划教学内容,音乐欣赏教学也不例外。
欣赏曲目的选择作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在曲目的选择上重视对学生的教育。一方面要在曲目选择上进行创新,结合学生当下的兴趣关注点和音乐欣赏课的基本要求对教材曲目进行拓展,以此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要从学生当前的音乐欣赏基础出发,选择不超出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曲目。如教师可以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曲目纳入课堂,这类曲目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学生更为熟悉,对家乡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曲目的内涵进行剖析。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的曲目引入课堂,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模式,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多元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以更加直观、立体的形式展现,对于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巨大帮助。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上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欣赏模式,将传统音乐欣赏中只关注“听”的模式转变为“听”和“看”相辅相成。
例如,《草原小姐妹》这首曲子运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结合西洋管弦乐队呈现出一个生动的草原故事。这首曲子表面上是在写草原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现实,具有较深的寓意,这也是学生欣赏的难点。对此,教师要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欣赏情境,将草原风土人情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为学生勾勒出草原的美丽风景,更加直观地感受一望无际的草原,之后再展现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羊群的故事,使曲目不再只是简单的音符。在学生的情绪进入情境后,教师再开始播放曲目,以此从听觉和视觉上对学生带来双重感官刺激,丰富学生音乐欣赏体验的同时,也以更加多元化的曲目呈现形式降低了学生的欣赏难度,使学生对节奏、韵律的感受更加直观。
3.尊重学生主观体验,提高课堂参与感
音乐欣赏并不像解答数学题那样有唯一的答案,作为一门开放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音乐欣赏更加关注的应当是学生的主观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能拘泥于“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将“教学”转变为“交流”,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例如,“民族与音乐”这一单元收录了较多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这些曲目时,要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在歌曲旋律和歌词中的感受,描绘自己看到的画面。教师也可与学生一样,在曲目播放完毕后,选择一个片段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并和学生交流彼此感受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以此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个人音乐素质的展示提供空间。
4.做好学科融合,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无处不在,并且很多经典曲目的创作往往和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时,不能把关注点只放在音乐上,而是要从学科层面关注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学科之间的契合度切入开展交叉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欣赏《春天圆舞曲》这首曲目时,教师可以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辅以对《春》这篇文章的阅读,以文字和音符相结合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又如,欣赏《春天的故事》这首曲目时,教师可以从曲目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对当时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这首曲目所表达的感情和传递的意义,以此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念和音乐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正视传统音乐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从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模式三个层面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进行探索,深刻把握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群体的特点,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对曲目的选择,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为打造更具时代特色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助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