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画图,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作者: 葛海君“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作为数学中两个最古老且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与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进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帮助学习者更顺利地习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画图手段提升学生解题能力,这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画图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优势,努力钻研相关教学策略。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实践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锻炼画图能力,形成画图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画图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优势
1.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始终对数学及其解题保持浓厚兴趣,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秘诀之一。而将画图渗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让数学活动不再只有抽象的数字、符号、公式等,还有直观、形象、多变的图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由此感受数学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更多乐趣,不仅可以提高其解题兴趣,还能打开数学学科兴趣之门。
2.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传统小学数学解题以抽象分析为主要方法,而融入画图后,小学数学解题过程需要经历“抽象—形象—抽象”三个阶段,即学生先在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再在形象的图形中抽象出数学算式。这样,学生思维活动更加丰富,在更深层次上训练其思维,可显著提高其思维水平。而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在数学解题中游刃有余。
二、巧用画图提升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数学画图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种能力。这说明,教师在运用画图提升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时,不能直接将学生视作“会画图的人”,而是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
1.识图,夯实学生画图基础
识图是画图的基础。因此,利用画图提升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识图。教师可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图形,同时提出问题,通过连环追问帮助学生加深图形认知,稳步夯实其画图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充分掌握核心知识点,学会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渗透“减法”示意图并明确提示“示意图上方为10根铅笔简笔画,其中6根被虚线圈出,表示10,图形下方为3根铅笔,表示3”,然后结合算式13-9,创意讲解“退位减法”。
依据示意图,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观察图形,你们有哪些发现?”学生识图后,回答道:“图中上方有10根铅笔,下方有3根铅笔,被虚线圈起来的铅笔和下面的铅笔加在一起,正好是9根铅笔。”之后,教师可追问学生:“那么,在图中为什么要把虚线框里的铅笔圈起来?”学生可先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再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教师:“3不能减9,所以要在上面的铅笔里借几根。”教师随后进行总结,便可使学生明确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理——当被减数的个位数小于减数不够减时,被减数的个位与减数差几个数,就向被减数的十位借几个数,这时,被减数十位剩下的数就是算式的结果。进而,带着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掌握,加之相关识图经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简单问题的解题能力。
2.示范,激活学生画图思维
示范是学生由“识图”到“画图”的过渡环节,教师耐心示范画图方法,将画图解决问题的每一步都向学生讲解清楚,可有效激活学生话题思维,为其独立画图解决问题打下思维基础。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本课包含“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一开始,由于尚未积累充足的“线段图”画图经验,很多学生不能准确画出线段图。教师可以借助“商场里裤子的价格是48元,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这一典型题,通过电子白板示范画图方法,并结合线段所代表信息说明思维过程。
示范图中,第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格,即48元,第二条线段长度为第一条线段的3倍,表示“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两条线段加在一起的长度是第一条线段的4倍,表示“一套衣服的价格是裤子的4倍”。画图每进行一步,教师可对应说明以上思维过程。示范结束,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用线段图表示问题对应关系”的正确思维,提升相关解题能力。
3.实践,鼓励学生画图解题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画图解题,需要以理解题意为前提,以把握数量关系为重点。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画图解题,教师应适当调整侧重点,避免只关注学生解题结果,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画图理解题意”与“画图梳理数量关系”两方面,培养学生通过图形理解题意的能力,深化其“数形结合”理清数量关系的基本素养。
画图理解题意。通过画图,大量复杂问题的题意能够被快速理解。所以,教师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可以先使其画图理解题意。期间,教师可以有意设计题意模糊的题干,使学生深刻体会画图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该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4°,求它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如果直接审题,学生极易忽略一个重点:题干没有说明34°角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具体位置,进而得出不完整的答案。而画图理解题意,学生可在画出两个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后,将34°角分别标记在其顶角与底角处,进而深入理解题意:“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顶角可能是34°,求出两个底角的度数;也可能它的底角是34°,求出顶角的度数。”最后,结合题意,学生分类讨论问题,分别在两种情况下计算等腰三角形剩余角的角度,形成在题意相对模糊时画图理解题意,分类讨论问题的良好习惯,提升解题能力。
画图梳理数量关系。审清题意基础上,学生还可以画图梳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而提高列式效率,确保准确解题。特别是在一些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借助表格图、树状图等图形的信息整理与比较功能,实现对数量关系的高效梳理。

总之,画图可以打开学生的数学兴趣之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将画图策略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应建立“数形结合”意识,将画图策略巧妙渗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先让学生学会识图,再激活学生画图思维,最后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画图解题,努力发挥画图的最大价值,将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到更高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