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析
作者: 鲍圣峰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与学生当前和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基于这一点,运用生活化思维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教育界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生活化思维指的是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化思维,他们能够更好地借助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自我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一、生活化思维的概念与重要性
生活化思维是一种教育方法,强调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生活经验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它通过创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和案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参与和解决问题。生活化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他们发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生活化思维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并促进他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通过生活化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和策略
1.运用案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道德与法治原则
引入具体的案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应用道德与法治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案例,考虑各种可能的行为选择,并通过讨论来探索道德和法律的意义。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问题,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的主人》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案例,简要介绍案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案例中的主人公小明在面对烦恼时,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明在面对困难时,他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案例中小明的情绪处理方式。学生可以根据案例情节,探讨小明的行为是否符合友善、公正、诚实等道德原则,以及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各小组代表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分析结果。学生可以讨论小明的情绪处理方式是否合适,是否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以及是否遵守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如:“小明的行为是否符合友善原则?为什么?”根据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总结并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涉及的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知识和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原则的应用。最后,教师可以提出拓展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你认为在面对困难时,应该遵循哪些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这样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这种方法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道德冲突和抉择的复杂性,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活动,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积极参与,从而提升他们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一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入教材内容,提出拒绝他人的请求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拒绝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角色身份,如小明、小华、小红等。每个角色都将面临不同的拒绝情境和压力。为每个小组创建一个情境任务,要求他们在模拟活动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如小明被邀请参加聚会,但他有其他重要的学习任务,需要拒绝邀请,小红则试图说服他改变主意。让每个小组按照情境设定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需要思考和表演角色所面临的压力、诱惑和困惑,并展示他们如何应对和处理拒绝的情况。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围绕自己的经历和决策进行交流和讨论。每个小组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感受和所做的道德决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拒绝的原则、他人的权益、个人权利和社会责任等问题,让全班总结讨论,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从这个活动中学到的道德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方面的体验。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在这个角色扮演活动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道德困境?你们如何权衡个人权利和他人的利益?”等,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3.鼓励学生社区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并了解社会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法律意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入本节课内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讨论友好交往的原则和价值,并引发学生对社区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的思考。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社区实践项目,如组织社区清洁活动、关怀弱势群体、宣传交通安全等。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应用于实际行动中,并规划实施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社区实践项目,他们将亲自参与社区服务,基于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与社区成员互动,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社区实践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观察和成就感,探讨在实践中遇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提炼重要的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的观点和原则。回到课堂后,教师可与学生讨论社区实践项目中遇到的情境,将实践中的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道德责任和法律义务,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4.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兴趣和理解力
多媒体资源可以提供直观的视觉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图像和视频可以用于展示实际场景、演示操作过程或呈现复杂的概念,这样的视觉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使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化地球村》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先介绍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的兴趣。接着,教师选择与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观看视频,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和全球化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兴趣。然后,教师展示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并体会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此外,教师还可播放包括不同语言的音频片段,如歌曲、谚语或乐器演奏,学生通过聆听不同语言和音乐,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妙之处,加深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分享他们通过多媒体资源所获得的新知识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重要性,并与课堂学习中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进行关联。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法治意识,帮助他们成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社会成员,这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和体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临沂册山中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