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项目式学习,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作者: 顾笛诗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主要面临着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课堂活力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学习项目,基于项目式学习,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模式并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探索。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项目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定位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引导者和保障者。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缺乏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他们面对大量且抽象的文字化表述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积极引入项目式学习,并重新构思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围绕项目内容理解具体的知识点,并尝试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设计学习项目时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及其最近发展区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主题为“探究陶罐和铁罐各自优缺点”的项目化探究活动。结合项目内容,学生可以阅读文章,在文中画出相应的答案。如有的学生认为,铁罐看起来坚硬,但非常傲慢无礼、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认为,陶罐虽然看起来易碎,但非常谦逊有礼。针对上述观点,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提供具体的例子。如:“陶罐和铁罐分别对应生活中的哪些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由于学生此前已阅读过完整的文章内容,可以分析得出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另外,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从陶罐和铁罐的事情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作答。

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任务群的方式布置项目内容。与传统的探索任务有所不同,学生循序渐进地攻克难关并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根据不同学情,学生可以展开阶段性的探索,以适应自己的实际情况。

二、优化教学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程改革背景下,舒适的学习环境被重新定义。由于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民主的沟通氛围并进行理性引导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提问或实际情况为基础,并展开针对性的引导。通过理性引导,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发散自己的逻辑思维,实现对知识点的创新应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紧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风景”拟定探索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七律·长征》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各有哪些特点?”等问题。接着,各学习小组借助注释理解诗文的大意并提炼景色的特点。由于每个小组的实力相近,所以学生大多可以准确地提炼出五岭山脉、乌蒙山等景物。然而,针对各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的用意,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基于这一情况,教师并不急于引导,而是在成果展示阶段借助PPT中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出现的景点并紧扣每一句的释义传递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思想。

项目式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鼓励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学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有限,适当的引导不仅能激发探索的积极性,还能促进知识点的应用与迁移。

三、设计实践活动,促进能力提升

陶行知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理论,在他看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服务于社会发展。基于该理念,项目式学习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以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借助实践任务,学生会自主思考“项目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应该搜集什么样的信息?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问题。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的教学为例。在预学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寻城市中环境污染的情况和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考虑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可提前罗列出居民区、商业区、绿化区等三个场景。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大量有关环境污染的数据,了解城市污染的大致情况。接着,学生采用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邀请每个小组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以及相关的感受。“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结合此前搜集到的资源,学生依旧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要在扔垃圾时遵循垃圾分类的思想;有的学生认为,要节约水资源。通过一系列的生生互动,学生逐步加深了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学生缺乏抽象逻辑思维且理解能力有限。为了确保学生拥有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效果,教师要提前做好项目规划,并在具体的引导中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重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标准

受“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影响,传统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发展。一方面,教师不再是教学主体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另一方面,学习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借助“答案和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评语式评价,通过肯定、鼓励的态度,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将他们纳入评价主体,最终结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我的动物朋友”习作教学为例。在作文点评阶段,教师在PPT中展示具体的评价标准。结合文章结构,教师将本次的评价标准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在开头部分,学生介绍写作的原因;在主体部分,学生介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日常习性以及“我”与该动物发生的趣事;在结尾部分,学生将着重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学生以互评的方式分析具体的范文。区别于传统的评价方式,教师并不急于分享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听取学生的意见。由于每位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结合前期的互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基于文章内容明晰自己的修改方向。“如果让你修改这篇文章,你会如何修改?”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分享自己的观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教师予以最终的引导并总结本次写作任务的具体情况。

鉴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限,教师要提前制定好评价标准。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都能从交流中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成长。

总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不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致力于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教学时,教师应紧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然兴趣点拟定丰富的学习项目,通过具体的项目主题以及循序渐进的项目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此外,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语言,为了最大限度地贴合学科特点,教师应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