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童话 激发童趣
作者: 黄尔雅小学生童心犹存,对一切充满好奇。统编教材编者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童话故事。低年段的教材,不仅编排了童话单元,还结合学生年龄增长特点,选择优质童话将其穿插编排在各册教材中。这样的编排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有效帮助他们启蒙心智、陶冶情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针对童话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挖掘童言,激发童趣,在童话品析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虽然直观思维发达,且有一定的童话阅读经验,对字面的意思能够初步理解,但对“言外之意”往往捉摸不透。如果教师机械讲解,必然会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创设相应的童话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童话、走进文本,尝试以童话的方式与文本交流。
1.借助画面,创设想象情境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教材插图,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将文本童话中的抽象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童趣,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帮助他们理解故事中的情节,从中感受到不同寻常的童话世界。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从选编课文来看,可以将其归为童话单元。研读单元导语,不仅有“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这样的文字提醒,而且穿插了大量童话插图,如金蛋、疯帽子、独角兽等,这些内容都指向单元具体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插图,通过多媒体的形式,鼓励学生先猜一猜、连一连,说说这些插图与具体童话课文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打开他们的想象之门,营造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语言,创设情感情境
对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成人完全不同。在他们眼中,动物会说话、植物有情感。因此,童话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尽可能地融入童话中。教师可以尝试用儿童的语言,营造童话情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做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童话氛围,增进童话情感,还能帮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童话故事的乐趣。
以童话《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教学为例。课文语言活泼,富有童趣。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用夸张的语气、富有童趣的表情和手势等,给学生带来一个童话般的体验。通过生动讲解,让学生融入童话情境,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多元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童话的魅力,理解其中的内涵。
二、丰富阅读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有的家长在孩子学龄前会通过各种形式给孩子读童话,引导他们看童话绘本。如此,学生自己往往会形成一些阅读童话的经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阅读实际,鼓励他们创新探究形式,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童话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巩固已有的阅读经验,而且能帮助他们重新建构阅读经验,在助推阅读教学走向深入的同时,实现最近区域发展。
1.借助已有经验,激发自主探究
童话是感性的。针对童话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已有的阅读经验出发,从自己的个性体验出发,借助想象、换位思考等方式,与文本人物进行多元互动,进行自主阅读探究,在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同时,帮助他们重新建构新知,优化童话教学质量。如有可能,教师也可以综合童话文本,借助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探究,推进多元思维发散,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还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一内容为例。学生经过初步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围绕课题设计问题:“宝葫芦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其实这一问题,在课后习题中已经体现。从题目内容来看,没有标准答案,属于开放性问题,需要学生结合童话内容及其相应的阅读理解,进行作答。对一般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对此教师可以搭建阅读支架,如:“在生活中,你遇到困难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如果此时你手中就有一个宝葫芦,那么你最想用它来干什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阅读难度,而且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2.关注新体验,培养阅读习惯
童话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帮助学生从中积累阅读经验,建构新的阅读体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以《巨人的花园》这篇童话的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往往会只关注故事内容,而忽略学习的目的。对此,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在这篇童话中,你喜欢巨人,还是喜欢孩子?为什么?”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将该单元的童话进行群文阅读,设计“这几篇都有神奇的力量,如宝葫芦的‘变’,还有小人鱼的‘变’,这些‘变’中,你最喜欢哪种?”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提升阅读质量,助推课堂教学精彩生成。
三、创新阅读方式,激发个性表达
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当前教学倡导语用,统编教材也注重这一点,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相应的语文要素,并且通过单元习作进行巩固落实。针对童话,当学生对其结构、语言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编童话,以便帮助他们巩固理解童话的表达形式,培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1.鼓励新编童话,引导自主创新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当他们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因而针对童话文本,在学生对其阅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结合童话内容,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创编,可以续写、可以改写,甚至可以推翻重写,形式多样,关键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舞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他们感受到创编的乐趣,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针对《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相似经历,鼓励他们以《我有一个宝葫芦》为题进行创编,尽可能发挥想象,把尝试运用宝葫芦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过程写出来。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说说采用哪种方法最好,怎样想象最合理,等等。另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通过目录形式,拓展到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将自己创编的故事与整本书内容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写作技巧。
2.借助自编自画,丰富表达形式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童话这一特征,鼓励学生尝试结合童话故事本身进行绘画创作,将自己所想到的内容画下来,也可以创作自己的童话故事,采用图文结合形式进行展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绘画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应的技巧,只要学生能表达童话内容就行。
如《巨人的花园》一课的教学,针对孩子玩耍的画面,课文中没有插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绘画创作。如有可能,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表现童话故事意境。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童话故事,而且能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通过以读促画、画读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课堂教学走向精彩创造条件。
总之,针对童话文本,教师要回归童话本质,尽可能搭建平台、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鼓励他们用童真心态、用游戏眼光走进童话,感知童话、理解童话,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