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主题视角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
作者: 俞慧通过分析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可知,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纷杂的网络环境中,想要引导学生回归阅读本身,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理念,从单元主题视角开启整本书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基于单元主题,选择课外读物
优秀的课外读物是学生进步的阶梯,但是课外读物纷繁复杂,如何筛选课外读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分析学生阅读现状可知,部分教师为其推荐的课外读物太过复杂,会导致“营养过剩”,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引入整本书的阅读实践,也就是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依托,为学生筛选适合其阅读的课外读物,这样既可以促使课内外所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还可以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阅读体系。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想象生活”这个主题收录了三篇文章,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窗边的小豆豆》《胡小闹日记》《火把花》这三部作品。首先,《窗边的小豆豆》以及《胡小闹日记》都展现了校园生活,而《火把花》这部作品取材于云南,为学生展现了少数民族神秘的民俗文化以及缥缈美丽的自然风光,契合学生的兴趣点。以《胡小闹日记》第二辑中的《不上补习班第一名》为例。引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尝试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如吴老师没有宣布成绩时的面部表情,胡小闹的内心活动,小樱桃得知自己考了全年级第一时的神态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是否合适。又如,当胡小闹知道小樱桃又考了满分时,不但没有祝贺小樱桃,反而“把头扭向一边,故意不看春风得意的小樱桃”。此时,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如果自己是胡小闹,我们该如何对待比自己更加优秀的同学?”通过这样的引导,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又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突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书籍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部分教师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过于复杂,学生常常“负重前行”,越读越痛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筛选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构建阅读框架,保障阅读过程
小学阶段是知识启蒙的黄金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备一些典型特征,如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活泼好动、爱模仿、好奇心重等。由于学生的上述特质,导致他们在整本书阅读期间,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这将降低学生的阅读效率。对此,为保障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效果,教师应与日常教学一样,为学生精心构建阅读框架,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整本书阅读。在单元主题视角下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结合单元要素,向学生提供相关阅读策略,从而保障学生的阅读质量。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外国名著的节选片段,根据语文要素提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梗概出发,把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在学生阅读原著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观察目录部分,并梳理故事梗概。通过目录,学生会发现这部名著主要包括六部分内容,而教材中的课文主要来自原著第三部分“荒岛失事”。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鲁滨逊为何流落荒岛?在失事以前,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着怎样的经历?为什么鲁滨逊会突发奇想去冒险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阅读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制作阅读表格,让学生重点关注主人公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心态有什么变化,并将阅读所得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以此梳理人物形象。此外,教师也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梗概和批注的方法,将其运用在原著的阅读中,以此梳理故事情节,留下个性感悟,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框架。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主题和语文要素,对学生阅读文章有提示性作用。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可结合单元要素向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框架,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保障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质量。
三、利用小组协作,促进阅读建构
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遇到议论性的文选型作品,学生常常感到索然无味,读着读着就想放弃。要想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教师就需要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式”阅读。这种小组阅读法的前身是“全语教学思想”,该思想的提出者是美国语言教育学家肯尼斯·古德曼。他表示,阅读是一个立足心理层面的语言猜谜游戏,是一种文字互动,而非简单的字与字之间的解码过程。因此,为了实现整本书的阅读建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小组互助的方式完成对作品的深度解读。
例如,教学《丁香结》时,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宗璞散文》,该作品以题材种类为划分依据,划分为四辑。其中,《丁香结》就收录在第二辑“二十四番花信”中。虽然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但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读到第一辑就终止了。因此,教师可对照课文《丁香结》的学习方法,找出一个话题:“引发了作者哪些生活思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助阅读。每10名学生为一组,再从书中挑选14篇小散文,每名学生可任选一篇进行阅读。读完后,学生需要在小纸条上写下作者得到的人生启示,并将纸条贴在文章后面。最后,同一小组的学生需要对这些文章进行整合,按照文章的深刻程度进行排名,并阐述原因,教师需要公布各个小组对文章的排名,对引起争议的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和讨论。
整本书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文选类作品不太感兴趣,特别是散文作品。若想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入小组互助法,将学生划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每名学生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独立阅读,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感悟,最后协同探究,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四、紧扣单元主题,优化教学设计
基于单元主题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其核心在于“主题”二字。为进一步彰显主题意义,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以及阅读教学需要,尽可能丰富单元主题内涵,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换言之,教师不能满足于单一化的主题设定,而需要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文章主题形成多元化认识。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对单元主题进行延伸性设定,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并预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以此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热情。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关键词为“科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认识动植物。因为学生的生活模式相对简单,每天往返于家校之间,缺乏对大自然的认知。若想要在单元主题视角下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应注重阅读主题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选择学生熟悉或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开篇以实现主题导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如教师可组织学生体会季节的变化,寻找不同季节的明显特征,分析人们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习惯以及服装变化,再借此引入动植物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做出的积极调整。有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教师可向学生推出一些具有科普性质的读物,如《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等,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我们从大自然中能得到哪些重要启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好的代入感,还可以有效延伸阅读主题。
基于单元主题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教师需要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促使学生对文本主题建立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单元主题设计整本书阅读活动不仅是课程改革之需,也是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必经之路。如果将单元主题比作一把钥匙,那么整本书阅读就是门后的精彩世界。有了单元主题这把“钥匙”,通过阅读学生才能见识到更加多姿多彩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