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英语融合课堂的有效建构
作者: 张黎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融合课堂不仅能够连接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使英语学习具有连贯性,而且能够扩充英语教学的边界,实现英语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融合课堂,学生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英语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并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一、树立融合意识,推动学科融合
教师的教学理念不仅会影响融合课堂的质量,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师需要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从基本内涵来看,学科融合是一种以英语为纽带,连接多个学科知识点的课堂组织新模式。在新时期,学科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能促进学生更加灵活地应用和迁移所学知识。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寻找twenty、thirty、forty、fifty、sixty、seventy等词汇中的规律。经过仔细观察,一些学生发现这些十位整数的单词都以“ty” 结尾,而sixty、seventy、ninety这些十位整数单词则又都是个位数的单词加上“ty”。针对这一发现,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并结合之前学过的eleven、twelve、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等单词,总结其中的规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1~10、11~20以及30、40、50、60、70、80、90等数字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单词构成规律。
数学与英语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一方面,英语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和理论性的学科,其词汇、句型和语法本身就包含一定的规律;另一方面,将数学与英语结合起来,学生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探索和总结,从而发现英语学科更多的规律。
二、挖掘教材内容,制定融合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价值观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这些传统的教学目标逐渐得到了扩充。在知识技能层面,学生不仅要明确本节课、本单元的重点,还要了解各重点难点的应用场景。同时,随着跨学科融合的广泛使用,教师努力拓宽知识点应用的边界,将多个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在过程方法目标层面,学生将在多元的情境表演中锻炼表演能力、对话能力,并在具体的小组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价值观层面,学生将通过多种趣味性的活动感受英语学习的魅力。在具体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将跨学科融合的内容放在这一部分。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Our animal friends”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还要在情感、价值观层面,将美术与英语结合起来。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以他们面对大量的文字化知识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美术与英语相结合,设计“看图说话”或猜词接力等小游戏。其中,猜词接力小游戏,将美术绘画与英语词汇结合了起来。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分为展示者、猜词者和绘图者。其中,展示者负责展示具体的词汇,绘图者负责绘制词汇代表的含义,猜词者在理解绘图者的作品意思后猜出单词。
目前,美术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比较普遍且经常蕴含于情感、价值观目标这一层面的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深入了解他们的自然兴趣点,并通过与美术融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科学、合理且丰富的教学目标,可以提升融合课堂的质量与效率。
三、引入跨学科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当教师拟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合适的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跨学科教学的效用。除了有关数学与英语、美术与英语的结合,英语与体育也能结合起来。小学生擅长形象思维,他们更喜欢具体的实践活动。基于这一学情,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体育游戏。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取代。适当的体育游戏,既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提升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情感品质,又能让他们充分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为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多种有关颜色的表述。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虽然学生能够将颜色与具体的表述对应起来,但实际应用中却缺少灵活性。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利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制成头套,将学生带出教室开展追逐游戏。根据游戏要求,学生需要在五分钟内完成追逐战。其中,教师担任裁判的角色。当教师随机喊出一个颜色时,其他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快速发现戴着相应颜色头套的学生并展开追逐,当教师喊出另一个颜色时,学生再调整追逐对象。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游戏,学生能够将颜色与词汇快速地对应起来。
体育游戏与英语教学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小学生大多比较活泼好动,针对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他们总是乐于参加。另一方面,体育游戏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丰富了英语课堂的内容。所以,学生不仅乐于参加教学活动,而且能从中学到更多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重构教学评价,提升评价效果
教学评价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将自己视为教学主体,并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参考标准。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传统的评价模式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为了更好地贯彻跨学科教学,教师需要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既要以更科学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情况,又要适时地加入多个学科要素。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n and now”为例。在作业设计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互联网技术、报刊、书籍等资源,概括总结近20年来城市的发展变化。在此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将语文与英语结合起来。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效果,各学习小组需要用PPT呈现最终的分析与结论。当一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会从另外一个小组中随机挑选一名学生对其进行点评。然后,结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观点,教师从资料选取、资料分析、逻辑性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由于本次小组合作,考验了学生对语文资料的筛选,所以当教师发现有的小组选用的资料很有代表性时,可以采用“Their data and cases are very representative.”等评语进行评价。凭借小组互评+教师总结,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修改方向,并建立学习自信心。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的“唯成绩论”被打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以及保障者,需要从多个角度快速、及时、全面地评价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评语式评价,让学生生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情感。
总之,融合课堂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课堂模式,旨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多个学科的知识点为基础,依托一条贯穿整堂课的主线,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易于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扩充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