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提升学生学力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作者: 康春云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高阶思维能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超越正常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包括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灵敏度等。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又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反思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阶思维的组成成分和特征
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数学知识迁移能力、数学沟通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迁移能力是高阶思维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因为理解是知识转化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数学沟通能力是指学生有能力有条理地梳理学过的内容,并通过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其思维过程。小学生思维越严谨、表达越有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数学高阶思维。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其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办法,以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
高阶思维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学生思考问题更加深入,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主动探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学生会主动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活跃,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力求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再次,具备高阶思维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更强,能够主动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最后,具有高阶思维的学生会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结论甚至是权威内容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再是绝对服从。总之,高阶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对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指向提升学生学力的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策略
1.创设高阶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生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设置教学情境,打造良好的高阶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第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并激发他们大胆提问的热情。教师还应该从多种渠道整合问题资源,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探究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学会解决问题。通过提问和思考,展现学生的高阶思维。
第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思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要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智慧的机会。
创设高阶思维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在提问以及思考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智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教学一年级《找规律》一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探索数学规律,并从多种渠道搜集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如利用教材的一幅图片,图中的人和物都是按规律排序的,教师可以说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并提问:“图片中的小红旗和小黄旗摆放的规律是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学生在学习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置一组规律,让其他学生观察。这样的课堂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
2.设计高阶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要给学生创造合作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中学习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高阶思维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进而发展高阶思维。教师可以设计辩论类、竞赛类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如辩论类的活动,教师将辩论的题目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辩论活动,可以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与交流,思想碰撞出火花,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小组间互相出题,比一比谁算得更快,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渗透游戏元素,设置竞赛类的活动,如制作好卡片,让学生计算,确保学生算得又快又对,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其高阶思维。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要以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为基础。首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提问,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其次,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关联性,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要让学生主动探索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最后,在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知识。
具体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设置合理的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探索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各种数学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教学三年级《位置与方向》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站到操场上,让学生以自己为参照物,观察八个方向都有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家里的平面图,以沙发为参照物,观察东西南北都有什么,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学习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总结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过的知识,在总结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很多学生没有反思意识,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会用固定的公式计算,形成了机械化记忆。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中,先要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成果,再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组织学生反思交流,以此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书写学习反思,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做好总结,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将学习反思记录下来,使学生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此外,教师要让学生有反思讨论的机会,小组之间互相分享,共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难题,共同成长,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例如,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在学习全部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与特点,并且和之前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作比较,将所学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既让学生学会了总结,又使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通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长远发展。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情创设高阶思维环境,鼓励学生提问,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其积极思考。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多种形式的高阶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要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新知,学会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