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

作者: 王晶晶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为他们的持续成长打下基础。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之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基础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通过实践探究、材料分析、信息整理等过程来认识自然世界的规律,感受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增进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享受科学的魅力和精彩。

一、尊重主体地位,激发求知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用实践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情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的能力进步。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同的意见时不要直接否定,而是要给学生实践求证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更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其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从而更愿意亲近科学、学习科学。

例如,进行小学科学《土壤的类型》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升科学课堂的活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土壤,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面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前可鼓励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并带到学校。上课后,教师说:“今天我们要来比较不同的土壤,同学们已经带来了许多土壤,那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学生提到可以通过外形、颜色、用途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时,教师出示紫砂壶的土坯,继续提问:“我们手中的土壤可以做紫砂壶吗?紫砂壶的土壤和我们手中的土壤有什么区别呢?”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对比角度。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方向展开具体的实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收集的泥土为素材,在观察实践中,展开对不同土壤的比较。在这个探索环节,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土壤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实验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之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个体能力的完善。个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要学会以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个体,找到其突出能力加以强化,针对学生的能力短板加以训练。小学科学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较为贴近,教师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还能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为学生之后的生活学习提供助力。

例如,教学《用种子繁殖》一课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是有生命的,只有在适宜的环境中,才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但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挖掘学生个体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观察植物生长的计划,提升学生的规划能力与实验精神,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在线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并带领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必备条件。接着播放微课,展示“植物种植杯”的制作过程,让学生按照视频中的步骤完成种子的种植,然后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极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植物的种植、观察计划的制定,带领学生体会种植的快乐,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发挥引导作用,实现有效探索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活动只进行主要方向的把控,将更多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发挥主导功能,给学生更多权力,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展开活动,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展开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学生存在的不同状况给出预设与解决办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总体来说,想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做大量的线下调研与准备,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

例如,教学《光源》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识别来自不同光源的光、认识光源的特征,学会判断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首先,教师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针对学习目标提出问题。经过筛选,大家认为要弄清楚的问题有“什么是光?光源何来?无光会怎样?光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何?”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分配、研究、讨论、汇报,完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汇报整理,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本节课面对的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材的阅读、问题的思考,适合运用翻转课堂。

四、利用群体促进,提升教学成效

小学阶段的学生向师性较强,以获得教师的夸奖作为前进的动力。同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也开始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能在群体的促进下获得进步。面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将群体的促进作用与学生的向师性充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增进他们探索新知的内驱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品,定期表彰,实现内在学习动机与外在学习动力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例如,教学《食物与营养》一课时,教师便注重发挥群体的促进作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食物的基本分类,训练学生分类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目标,教师在上课之初询问说:“之前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呼吸作用,但人类不是仅靠呼吸就可以生存的,而是需要大量的食物。”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了今天的早餐与午餐,并将其写在黑板上,问:“同学们一天吃了这么多食物,那按照其特点分类你会将它们分成哪几类呢?不同种类的食物对人体有什么不同的作用?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回答,回答最快、最准确的小组获得奖励。”在学生互动交流后,知道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膳食纤维是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意识到平时的食物应该多样化,不能偏食,更不能挑食。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关于食物分类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旧识,让学生在群体作用和奖励的促进下展开了积极的思考,训练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可以尽情展示自我,验证自己心中的猜想,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研读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努力剖析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实现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