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作者: 陈荣燕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学科融合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其目的在于从综合角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有效的劳动内容,帮助学生开拓学习途径。本文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并阐述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一、立足语文教材,挖掘劳动元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融合了较多的劳动元素,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关联性。教师应以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劳动要素,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解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部编版语文教材有许多歌颂劳动精神、赞美劳动模范的篇目,通过榜样的力量为学生树立精神偶像。

例如,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的过程中,教师从形象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蕴含的劳动内容,让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好。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读其中存在的劳动元素。课文中有几句话,分别是爸爸、妈妈、姥姥对“胖乎乎的小手”的评价,每个人的评价都赞美了劳动。如,姥姥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挠过痒痒,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妈妈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通过这种对话,反映了家人对兰兰热爱劳动的肯定。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爸爸、妈妈、姥姥夸奖兰兰的三句话变为一句话,可以缩短成“兰兰这胖乎乎的小手不仅给姥姥挠痒痒,还为爸爸拿拖鞋,也为妈妈洗手绢”。帮助学生提高文字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缩句的趣味,并感受语言所表达的劳动内涵。教师还可根据课文中主要语句创设对话情境,以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劳动价值。如,引导学生分别用姥姥、爸爸、妈妈的语气朗读课文。朗读“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呀”时,其中“挠过”一词要重读,表现出夸奖的神情;朗读“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呀”时,应重读“洗”字,并表现出高兴的神情;朗读“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时,其中的“拿过”一词要语调上扬,表现出赞美的神情。这些重读的词都与劳动内容有关,能够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

二、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

当前小学生的劳动自觉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及家长过于重视学业,忽视了劳动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的学科,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基础引领的作用,还应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促使其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这是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达到以劳促德、以劳促健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理解春节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春节的喜庆气氛。课文中讲述了老北京过春节时候的热闹景象,人们品美食、穿新衣、放鞭炮,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而这一热闹喜庆氛围的背后却与劳动息息相关,人们过年享用的美食,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如除夕时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包饺子需要购买面粉、蔬菜、猪肉,这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而包饺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劳动,包括和面、拌馅等。穿新衣,同样需要多种劳动过程才能制作出一件成品衣服,包括种植棉花、纺线、织布、裁剪、服装设计等。同时,鞭炮的制作过程也很烦琐,涉及高氯酸、硝酸盐等化学用品的生产,还需要一定的制作工艺与流程。因此,教师需要挖掘除夕包饺子、做新衣、放鞭炮等活动背后所需要的劳动,让学生学习不同的劳动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自信,体会劳动的乐趣,并懂得只有经过辛勤劳动才能收获相应的回报。

三、完成作业实践,构建劳动通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觉、主动劳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劳动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为学生构建“理论+实践”的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先结合课文中涉及与劳动相关的内容学习理论知识,尝试将理论内容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学习闭环,构建实践作业劳动通路。

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文章讲述了“我”跟祖父在园子里的惬意时光,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探析文章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我”分不清狗尾草和谷子,而祖父向我介绍了它俩的区别:狗尾草和谷子虽然很像,但狗尾草是没有芒针的,而谷子有芒针。“我”还不虚心,随意答应下来。这段内容隐含了祖父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并很乐于将这种劳动经验传递给“我”,而“我”却只顾着玩,有这么好的劳动资源却不懂珍惜,更不懂技多不压身的道理。课文中还讲述了祖父如何浇菜园,而“我”虽然也在浇菜,但更近乎闹着玩,甚至可以说在搞破坏,“我”是拼尽全力将水瓢里的水向上扬的。在学习了课文的理论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劳动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开辟一个小小种植园,选择生长周期短、易成活的蔬菜、水果进行种植,学会辨认蔬果,给蔬果浇水、除草、施肥,并记录蔬果的生长过程,从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突显语文教材对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为学生构建理论与实践综合化、一体化的劳动通路。

四、运用考查测评,感受语文趣味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发挥对学生启智增慧的作用。教学活动结束后,需要考查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从语文学习中体会到的劳动内容,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及劳动能力,进而以动态化的方式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学习核心素养及劳动能力获得双重突破。

例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后,教师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劳动能力进行综合考查测评,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使其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并善于挖掘语文知识内容中存在的劳动元素。这篇课文开篇用寥寥数语介绍了在几个月时间内,作者姐弟几人就完成了购买种子、翻整土地、播种种子、浇水施肥等过程,且收获了美味的花生。教师从两个角度为学生布置考查问题,分别是对种植花生过程的了解,对花生价值及其背后“精神”的了解,以此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效用。

问题1:通过上述看似简单的花生种植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劳动元素。

结论: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使种下的种子长成花生,而这个过程并非坐享其成,需要定期管理花生地,避免花生地被水淹或受到干旱威胁,还需要定期做好除草工作,才能在果实成熟期有收获。

问题2:花生具有哪些实用价值?

结论:通过分析,学生发现花生可以直接食用,可以榨油,且物美价廉,是人们餐桌上的常见食材。花生是一种朴实无华的作物,它没有苹果、桃子光鲜亮丽的外表,更没有将自己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而是将果实深埋在土里,但这并不代表花生没有价值,相反花生的营养价值很高,用途也很广。

通过打分的方式对学生了解的花生知识进行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将语文知识与劳动内容进行结合的情况,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及劳动能力提高大有裨益,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综上所述,人类生活的本源就是依靠劳动创造价值,而教育同样要追本溯源。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利用语文课程对学生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敬重劳动者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小宫小学)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