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反思学习,建构高效初中物理课堂

作者: 庄晓红

物理是一门探索性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与个人反思,更是其认知建设与巩固的必要条件。教师要让学生学好物理,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总结经验,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一、营造氛围,实现主动学习

人的反思,是一个自主自愿的过程。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首先要秉持自主自愿的原则,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的氛围,给学生留下反思的空间,这是反思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在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果是严肃的、责备的态度,学生不但不会主动反思,反而会感到紧张,进而出现思考混乱的问题,反思的过程便全无意义。因为如果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是被动的、强迫性的,是无法形成永久印象的。

例如,在课堂上开始正式学习课程知识点之前,教师便要给学生做好思想疏导,要告知学生“学习过程中即便有错误,也是完全正常的,不需要感到紧张”。而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告诉学生“放轻松,多想想”。比如,在学生对像与影的认知出现混淆时,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缓解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言语启发学生。比如,引导学生总结电影、影子、倒影等需要什么条件,以及平面成像、小孔成像等需要什么条件,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想不再因教师带来的紧张情绪而受到限制,才会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氛围的营造直接决定着学生反思的态度,教师要给学生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的思考不被动,才能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并且以更加正面的态度对待错误、修正错误,进而形成永久的记忆。反之,如果教师太过严肃,学生只会感到过于紧张,思维也会随之受到局限。

二、结合生活,创设引导情境

物理知识是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而情境创设正是让物理知识更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的必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反思,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将认知与生活关联起来,才能更快地找到认知的问题所在。特别是对于物理知识,更要结合生活去引导学生,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反思,通过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回顾知识,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换言之,让物理知识渗透生活,才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例如,在完成“声音”与“光”这两个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打雷的时候,我们会首先看到闪光,之后才会听到打雷的声音?引发了学生的质疑与思考,进而由此引出更多问题,让学生的思考不断加深。随着反思的深入,学生对于声与光相关知识点的认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的必要条件,教师要让学生的思考从自己的所见所感出发,才能想得明白。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认知方式的形象化特征,并且利用这一特征引导学生学习。

知识产生于生活与生产,同样应用于生活与生产。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对晦涩的物理概念有深刻印象。在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如何巧妙应用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明确思路,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合理设问,促进学生思考

设问是课堂设计的重点,教师的提问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去设计问题。只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会引起学生更积极的思考。此外,教师也要留给学生继续质疑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表达,避免学生的思想受限制,摆脱被动回答的局面,才能保证问题的提出更有意义。为了在课上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便要明确问题提出的目的,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去设计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上的思考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的逻辑更清晰。

例如,在学习“压强”的相关知识之前,教师首先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相关问题。比如,可以询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上层楼的供水要比下层困难?停水时往往是上层先停,供水的时候却是下层先供水,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借助简单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表达欲望,让学生的思考摆脱书本的局限,更加自由。而在学生思考问题与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处于旁观的状态,不应阻碍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这是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之,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成为学生思考的推进剂,是学生思考的动力来源。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保证自身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启发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发现,或是有更多质疑,这样的设问才有意义。

四、小组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在人的认知建设过程中,思考过度主观是十分不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更要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单独思考的局面,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拓展自身的思维边界。为了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小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去探索物理问题的不同解答方式,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促进学生的沟通,活化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的思想不死板、不受局限。

例如,在学习光的色彩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针对“天空与云的色彩”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可以让小组的每个学生分别回想自己见过哪几种天空与云的颜色,同时思考天空与云的色彩变化与光有怎样的关系。如果学生很难形容,也可以利用画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天空与云画出来,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见过的天空与云的颜色,为学生进一步讲解光的色彩的相关原理,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摆脱自己脑中的框架,向着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久而久之,学生便学会通过与他人的探讨去拓展自身认知,思想会更加灵活。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反思,就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倾听他人的表达,同时从中有进一步思考,才有更多的收获。这正是小组学习模式的价值所在,只有走出了自己思想的“小房间”,看到更大的世界,才能有更深刻的思考。

五、巧用时间,打破引导局限

反思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其本质是质疑精神,学生在课上的有限时间内,即便是反思,也往往只针对十分简单的几个问题,思考的内容与范围会受到局限。但是在课下,学生的时间更多,思想状态也更加放松,这样才有思考更多问题的时间与欲望。因此教师要把握机会,利用课下的碎片时间去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求真的态度,这样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会事半功倍,学习其他知识也会更快。

例如,在学习“声音”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应当为学生布置一些可供学生进行课下研究思考的课题,如测试一下声音的传播距离,找一下声音传播的影响因素等。学生可以针对这些课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纸杯听筒,并且分析为什么声音通过听筒可以传播,与距离有关系吗?经历了课下的研究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也会有更多思考,这正是教师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反思不能永远依靠教师,而是要基于自身的自主思考欲望,展开独立的思考,才能逐渐养成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反思是一种习惯,学生要养成反思习惯,特别是在生活当中,遇到各类问题也要积极思考,这才是反思精神的体现,也正是教师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最终目的。反思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会反思,说明其具备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求知的欲望。学生通过自身反思去巩固认知,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鹤城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晓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