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价值与运用策略
作者: 陈梦雅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新时期背景下创新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一方式能够兼顾教育水平提升、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幼儿成长发展。但是要想有效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则需要教师自身树立正确观念,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知,进而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相应资源推动教育过程的积极创新、深度优化。
一、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合理运用民间艺术资源,能够取得多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化社会中正处于濒临失传的窘境。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巨大;另一方面,大量人员尤其是青少年接触民间艺术资源的机会较少,导致对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和正确认知。而将民间艺术资源运用到幼儿教育体系中,无疑能够让幼儿从小就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使幼儿充分认知民间艺术,产生强烈的传统文化兴趣,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并强化文化自信心,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无限可能。
2.激发好奇心。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大量新鲜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而凭借丰富的资源持续激发和吸引幼儿的好奇心,正是保障幼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引导幼儿在丰富资源的支持下健康成长。此外,民间艺术资源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无疑能为相应教育资源的丰富及拓展注入新活力,以新颖、生动、有趣且具有文化和艺术魅力的资源助力幼儿成长和发展。
3.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现代幼儿教育十分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旨在通过丰富、精彩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增长见识、形成认知、强化道德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实现身体、思想、情感、能力、品质等的综合发展。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则能为幼儿教育融入更多技术、文化、艺术、思想、情感等层面的资源支持,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带来有力支持。
二、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借助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幼儿成长环境。幼儿的成长受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其成长和发展趋势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正是近年来幼儿园积极改善园区环境,并致力于推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全面优化的原因所在。而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幼儿成长环境之中,无疑能够起到无形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长期接触民间艺术资源,会不知不觉地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展开探索,同时,也能为幼儿学习和了解民间艺术提供一定支持,促使幼儿形成热爱传统民间艺术和文化的思想情感。因此,幼儿园需要加强园区内环境的建设,积极创设适合幼儿且蕴含丰富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良好环境。
例如,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可通过喷绘展现民间艺术主题壁画的方式,让幼儿在进出园区时便能直接看到这些优美、丰富的壁画,进而受到影响。在园区内,可以通过张贴图案、悬挂和摆放材料的方式,直接利用民间艺术资源装饰园区环境,在增强园区内美感的同时持续对幼儿进行有效熏陶。
此外,在布置园区民间艺术资源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设置本地资源,这样更容易带给幼儿强烈的熟悉感和亲切感,让幼儿在园区内学习、生活、成长的过程中持续受到影响。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也能为民间艺术资源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奠定稳固基础。
2.在幼儿教育内容中渗透民间艺术资源。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中渗透和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无疑能够丰富教育内容本身,还能在引导幼儿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实际上,不少民间艺术本身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生动性,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做的便是将这些本就十分有趣的资源渗透到教育内容中,在丰富内容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不同的幼儿教育内容中,教师均可以渗透民间艺术资源,包括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民间艺术资源的渗透能起到丰富内容、提升内涵、拓展外延的作用,以更加丰富精彩且适合幼儿的内容改善教育效果。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教师在音乐教育、绘画教育、泥工教育、手工教育等方面,均可对相应的传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通过优质资源和内容推动幼儿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
3.通过不同教学方式呈现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积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确保幼儿不会因为长期经历单一化的学习和实践体验而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渗透和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更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构建丰富而精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新颖、有趣、生动、强调实践与互动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实现认知、能力、道德、情感等的综合发展。此外,教师需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并在实践中积极创新,要尽量综合考量教育内容、民间艺术资源本身特色以及幼儿成长发展需要等因素,针对性地采取合理方式与活动呈现幼儿教育,从而更好地发挥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带给幼儿良好的活动体验。
例如,创设生动情境、组织多样化的区域活动、开展比赛性活动、组织创新性活动、设置游戏、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均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邀请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到园区进行表演,让幼儿能够近距离观赏甚至参与到相应的艺术活动创作之中。
4.加强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民间艺术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相比,其最大的特性在于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时,教师有必要着重从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层面挖掘资源价值,引导幼儿在了解和感受民间艺术魅力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审美素养,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强化文化自信。同时,教师应当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全面剖析,并对其中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进行提炼,根据相应的幼儿教育需要进行合理运用。而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将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其中同样能对幼儿造成影响和熏陶,可以进一步强化相应的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作用。
鉴于幼儿思想认知水平较低、文化积累不足、审美素养偏低等特点,教师在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时应当尽量对其进行适当创新、调整和转换,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这些资源的美,确保幼儿能够通过简单的方式感受民间艺术之美,领略其中蕴藏的文化气息,让幼儿在不知不觉间对民间艺术进行内化并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多组织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创造,带领幼儿在简单的学习之后进行自主创造,鼓励幼儿用双手、用绘画语言、用形象符号等表达自身的审美感受,进一步加强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
综上可知,在运用民间艺术资源改善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民间艺术资源本身特性以及幼儿成长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尽可能对园区环境、育人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进行合理创新,进而构建兼具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理论功能的高质量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州幼儿园)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