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文本之门 哺育成长之苗

作者: 刘宛玲 董阿萍

课堂是承载教育教学的中心,高效的课堂设计,能够让师生寻找到学习的契合点,并将它融入文本的内里。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重点探究如何深入研读文本,放飞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一枝红杏出墙来

立足文本,充分挖掘统编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一方面能够启迪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让教师成为学生读懂文本的引路人,另一方面可以让师生进入文本的内里,共同学习,共谱新篇章,共同提高师生的阅读涵养。

1.统观单元

《好的故事》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文章。“借助相关材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好链接五年级上册“结合材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选用了2篇鲁迅的作品以及2篇他人书写鲁迅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角度,让读者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本身的艺术,让学生能够用心体会鲁迅作品的文心和真心,体会鲁迅作品的精神所在。

2.纵观教材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本文描写了鲁迅在梦境中看见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是,稍纵即逝的美景令鲁迅惆怅万分,表现了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细读《好的故事》这篇文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内容其实更是鲁迅先生的自我安慰,是作者心灵、精神的写照。鲁迅自己对这个故事有着清晰的整体性评价:“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二、亲近文本:柳暗花明又一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具体落实学习任务群,尤其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应用。因此,熟悉鲁迅文学作品便显得举足轻重。

1.循序渐进落实语文要素

《好的故事》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应该逐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本单元的主题学习,要结合之前原有知识经验,并进行知识迁移,无论是四年级学习的“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还是五年级学习的“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在设计上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对鲁迅的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分类,通过借阅书籍,吸引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兴趣,并促使学生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认真研读文本特色

本文在表达上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开头、结尾的对比形成呼应,营造出悲凉的氛围,而文章中间描绘的优雅与美丽,则体现出作者的豁然开朗之境。课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主要描写鲁迅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状态;第二部分是3~9自然段,主要围绕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从而展现出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美好梦境;第三部分是10~12自然段,描写了“美好的梦境”稍纵即逝,鲁迅重新回到了“昏沉的夜”。二为运用象征的手法。从表面上看,“昏沉的夜”貌似指鲁迅在文学创作的夜间时分,实则隐喻当时的黑暗社会。结合文章“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文艺理论家冯雪峰、鲁迅研究奠基者李何林对于《好的故事》的评价,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文中所象征的事物。

三、授之以法:霜叶红于二月花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必然承载“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任务。以《好的故事》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学习任务单,紧扣“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合理把握“理解作者融入情感的语言表达,感知文字背后的鲁迅形象”的难点,探究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中落实文本,又能启迪师生的智慧。

1.谱写阅读心境

课堂伊始,教师分发课中学习任务单“《好的故事》探究学习任务单”,在学习任务单中出示古诗“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找一找两句诗句都有哪个共同的生字。(2)这个生字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梦。(3)教师总结出思乡梦、复国梦。(4)初读课文,述说鲁迅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

由此,学生通过“梦”的诗句,对梦有了初步的心灵感悟,接着,让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在文本中能够对鲁迅的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语言表达鲁迅梦的特点是压抑、沉闷、复杂或是美妙、怀念。这样的导入,有利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储备。

2.界定朦胧之意

首先,学生默诵课文,找出文章中的梦境与文章中所描绘的现实场景。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在昏沉的夜,我闭上了双眼,我在朦胧中……我仿佛记得……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是如此……我骤然一睁眼,却是在昏沉的夜。”学生阅读学习任务单的文字,启迪思维,表达出自己的阅读感触。其次,学生结合注释,查字典,对比“朦胧与蒙眬”的字义,学生通过查字典明白:朦胧表示不清楚,蒙眬表示神志不清。学生在查字典的同时明白了一个学习要领:通过查找字典,了解字义,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有效阅读。最后,根据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将课文的结构画成思维导图。学生在阅读中围绕“昏沉的夜、怀念故乡、梦见美好、梦影破碎、又见黑夜”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这样的课堂设计,依托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的来龙去脉,为走进作者心和文心作铺垫。

3.笼罩昏沉的夜

在学习文章的1~2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圈出文中的人或者物、环境的词语,读一读,难懂的字词可以运用近义词的方法猜猜词语的意思,同桌互相交流用了什么方法。(2)教师补充背景常识:这是大年初五迎财神的喜庆之夜,但是文中却丝毫没有一丝丝欢庆的色彩。此时从“鞭炮的繁响”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3)教师相机点拨:“这是一个昏沉的夜。大年喜庆夜晚原来只是一个昏沉的夜。”(4)教师出示资料:社会昏暗,1925年的中国,外国侵略者不断侵占中国,劳动人民艰苦无比;兄弟不和睦,1923年后,鲁迅与其弟弟周作人内心出现了隔阂,产生了很大的裂痕,鲁迅内心悲凉;事业低迷,《新青年》解体,失去了事业的依靠;婚姻不幸,长期禁锢在无爱的婚姻中。(5)学生阅读资料,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4.舟行山阴道上

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借助课文中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山阴道”,联想“山阴道”所描述的画面,此时教师出示学习任务单中的资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100年前的陆游游玩山阴道时,写下了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通过阅读,结合资料,总结出山阴道代表美的感受和美的符号。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梦境“斑斓、幽雅、趣味”,进行读写结合练习: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_______。学生写完后在班内交流自己的作品,并总结出鲁迅作品的语言文字特色。

总之,教师如果能立足文本,依据学习任务单,启迪学生不断思考,让学生阅读之乐在溢满花香的山坡上飘荡,就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在自己的教育良田培育出更多茁壮成长的小树苗。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开放课题“‘读思达’视域下基于学习任务单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KCA2022038。)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岩溪中心小学/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