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
作者: 孙彩红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教学目标越来越明晰,语文教学中的碎片化学习导致的浅层次学习得到改善,在认知领域更加强调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一切都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实践中发现,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但可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围绕要素,整合教材单元内容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每个教师应具有的意识,也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根据统编教材编排的特点,围绕语文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基于统编版教材编排特点进行语文园地内容教学时,可以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语文园地各版块进行多文本整合后开展大单元课程设计。教师在教学语文园地时,如果逐一进行分版块教学,教学目标虽然也能基本达成,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与教材的灵活对话大打折扣,整个园地教学会由于缺少灵动而单调枯燥。而围绕语文要素对版块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可以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调动多种感官专注深入思考、系统学习、充分交流、专注倾听,从而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效整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初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出示单元课文中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精彩片段——“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然后,学生通过词、句、段版块的具体例子,寻找句子中表达的细微之处,抓住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点点归鸦朝窠里飞去”的动态情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接着,教师进行课前设计,为学生播放“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的视频,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观察小狗的动作、姿态,为学生降低仿写难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说得具体,而且要写得活灵活现。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欣赏《渔歌子》的动静之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层层深入,深层次地学习动态与静态描写,在练笔中学会运用写法,既学得扎实有效,又学得有情趣、有深度。
二、围绕问题,整合群文阅读资源
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学生一旦确定了学习目标,就有了方向。在进行深度学习时,教师首先要目标明晰,围绕某一问题巧妙整合相关群文资源,增强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语文要素着手整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用知识的迁移运用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通过深入阅读、思考、充分交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变化,最终取得明显的效果。
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会提问并能解决问题,大胆进行课程资源统整,从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大胆表达、提出问题,并通过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学伊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主动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提供动力。接下来,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如遇到自己不爱吃的食物怎么办?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示,可能会偷偷倒掉、忍痛吃掉、发脾气等。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最苦恼的问题。然后,向学生展示搜集来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群文阅读资料《曹冲称象》《揠苗助长》《愚公移山》等,让学生思考几篇课文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群文阅读中获得启发,思考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发现: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同,有自己可以解决的,有需要他人帮助解决的;解决问题的结果也不相同,有成功解决的,有没有解决的……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方法解决自己课前提出的问题,遇到不爱吃的食物时,从营养的角度说服自己尝试吃掉;或者向家人求助共同解决问题。此时的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进行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加工所收到的信息,建构新的知识,生成新的意义,获得新的技能。本次课例,问题基于学生,经验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在教师提供的整合资源学习、讨论中学会独立思考。群文阅读的方法很多,目标也各异,既可以围绕某一语文知识或语文能力去阅读发现,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资源整合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在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习不爱思考、不敢大胆发言、不善提问等,选取一组短文进行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大胆发现,从多角度交流,逐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惧怕问题的心理消除了。创新性地聚焦问题进行教学资源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巧妙地消除了当下学生不会提问、害怕问题这一弊端,学习的结果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指向具体人的发展,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围绕主题,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创造更加自主的学习条件。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传统美德教育被提上重要日程。教师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深入阅读,能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感染,让中华传统美德根植于心。
例如,在进行“劳动”美德教育时,目标是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懂得热爱劳动并尊重劳动者。为此,教师设计了“劳动创造奇迹”为主题的阅读活动。首先,提供一篇课本上的经典课文《金子》,让学生阅读后交流:真正的金子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享课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学生在阅读讨论中理解劳动的意义,明白了只有靠劳动才能发家致富,创造美好的生活,劳动才是真正的“金子”。同时,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引导学生发现书中讲述劳动带来美好生活的相关故事,让他们说说哪些地方触动了自己。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了《田螺姑娘》的故事,故事中“爱劳动的小伙子”因勤劳善良而感动玉皇大帝,找到了《十只金鸡》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勤劳的阿南遇到传说中的“十只金鸡”,帮助老龙王找到了救命的天心草,获得了美满幸福的结局。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故事阅读,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劳动的美德在无形中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深度学习的发生大体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设置探究任务,促进认知建构,通过自主探究,外化思维过程,引导总结反思。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从优化课程资源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要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启发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基于自身的成长需求去选择、处理学习内容,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情智读写的发生,让高阶思维得到培养,让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有很多,实践证明课程资源的巧妙整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拓宽学习视野,改变单篇教学的单调、乏味,又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促进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儿童立场观照下情智读写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21/02/520。)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衡山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来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