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体验性学习,建构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吴丽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过程极具个性特征。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要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体验式阅读学习,在学习体验中强化文本理解、情感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置身文本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的课文,大都是作家生活的真实记录,或者是思想情感的具体表达,它们源于生活,成于文字。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可以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语言引导、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方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一种近乎真实的情境下展开阅读,把自己当作文本中的当事人,从而加深阅读感受。同时,凭借文本同作者进行时空对话,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让阅读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文本体验。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长征》一诗的教学为例。全诗运用形象而又凝练的语言,回顾了长征中红军战士历经的艰难险阻,生动地展示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于诗歌背景的陌生,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诗句内涵,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图文形式,介绍长征的背景资料,在理解诗意时,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战士的豪情壮志。此外,通过配乐诵读、分角色朗诵、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情饱满地诵读诗句,把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表达出来。在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长征的影视作品,通过座谈会或者写观后感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深入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升华对诗歌的理解与情感体会。
在创设阅读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通过展示文章的背景资料,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揭示的具体社会环境中,体验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文中的一员或旁观者,在身临其境之中对文本内容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二、品味语言,有效体验文本之妙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文本精彩的、富有深意的句子进行品读与赏析,在品读中发现文字中的深意,在赏析中感受其中的奥妙。在此过程中,学生应是品读赏析的主体,从文本中寻找他们认为深刻的句子和写得精彩的片段,结合具体的语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行充分的个性阅读,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学习,达到读文体妙的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祖父的园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整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让学生边品味、边想象,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童趣,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彩,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童趣,发现文本语言的表达之妙。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通过拟人的写法,把园子中的一切都变成了“我”的化身,生动地展示了“我”在园子中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作者是如何巧妙地把“活”与“自由”表现出来的呢?可以从文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关键词语的内涵,如“都”“要……就……要……就……”等。文中这样的句子非常多,只要抓住它们的表达特点,就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文章表达的妙处。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时,教师一定要做好阅读引导与点拨。在学生理解不深,或参悟不透的地方,需要运用追问、质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或者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起到加深理解、读文体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表演,深入体验生动表达
在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角色表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化身文中的不同角色,以表演的形式把课文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通过具体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外在表现,还原文本所表现的情境,生动展示文本内容。角色表演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分角色朗读,另一种是课本剧表演,即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依照剧本进行表演,这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也能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文本体验和生动展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将相和》一文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历史故事,以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为背景,具体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课文不仅故事性强,还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等细节,非常适合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描写的细节进行认真揣摩,体会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主分配角色进行表演,再选择最优秀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升华。
在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时,一定要精选文本,只有选中那些适合角色表演的文本,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表演的方法,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充分发挥角色表演的作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体验知行合一的魅力
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部分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者抓住生活中富有意义的情境,用文字表达出来,与读者产生共鸣。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亲近文本,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受到作者的情感感染,用作者的思想指导自己言行,实现知行合一,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通过梦境的形式,回忆了与父亲在一起的几个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情景,含蓄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深厚的父女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本来父爱是淹没于无微不至的母爱之中的,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然而作者却以一双慧眼、一颗纯净敏感的心,感受到深深的父爱。如:父亲为了节省,摇船送“我”报考和上学的场景;逛庙会时,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而自己却只吃凉粽子的场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在作者眼中都成了深厚父爱的象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回忆”的方式,再现同父亲一起的点点滴滴,从一个个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那隐藏至深的父爱,从生活细节中产生对亲人的感激与敬爱之情,并且尝试以同样的方式,回报父母,在生活的细节中学会关爱他人。
在阅读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时,教师要进行深入浅出的引导。由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引发思考,对照文中人物的做法与想法进行反思,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世。这样,既可以深化文本阅读,又能够起到指导生活,育人育心的作用。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有心人,精设教学流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丰盈阅读感受,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融入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受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学得深入、学得持久,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建构,更好地发展语文综合素养,让语文阅读教学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桂林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