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民间艺术资源 助推学生能力提升
作者: 王玮民间艺术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内容。美术教师要将民间艺术教学与当地的资源有效结合,让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民间艺术呈现衰微的趋势,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走进民间艺术的殿堂,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活用民间美术资源,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利用土豆开展雕花印染教学,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要以学生的爱好为抓手,也就是说,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倾向于它。大多学生喜欢在橡皮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再蘸上墨水,于是他们的各种本子上就有了自己的印章。学生这个简单的喜好如果放大,其实就是对雕花与印染的喜欢。雕花也好,印染也罢,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教师可利用学生身边都有的材料开展一次雕花印染教学,以此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中国的雕花艺术可以上溯到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主要是木雕。同样,中国的印染艺术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当时我们的先民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商周时期,宫廷手工作坊中已经设有专职的官吏来管理染色生产。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彩云衣——瓜果雕刻印染》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关雕花与印染的图案,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土豆,教师让学生用小刀从中间剖开。在土豆的表面用铅笔将自己需要的图案勾勒出来。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用阳刻法,剜去土豆边上多余的材料,再指导学生在土豆上面用刀子雕出细节花纹。当花纹刻好后,学生就可以在上面涂上喜欢的颜料,一个民间的雕花印染模板就做好了,学生可在书本上、手绢上印出多彩的花纹。最后,教师让学生对着另外一半土豆进行大胆的创作,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美妙,也提升了自身的美术能力。
可以看出,利用土豆作为雕刻印花的主要物件就是活用民间美术元素。教师利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开展雕花印染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天然的艺术宝库,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美术元素,同时要通过这些元素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鲜活的美术资源,并将其融入学生的美术课程,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体验。
二、邀请民间艺人开展剪纸教学,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民间艺术的根基在民间,在民间自然有一些技艺不凡的人。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只是这个学科的美术教师教授,教师可以打破这样的教学方式,将周边有专长的人请到班上,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的教学。
剪纸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民间艺术,只要有纸和剪刀就可以剪出精彩纷呈的作品。剪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宋时就已出现专业的民间剪纸艺人。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剪纸艺人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通过调查发现,班上有学生的爷爷奶奶会剪纸,于是教师决定将他们请到教室,给学生上一堂直观的剪纸课。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剪纸故事》一课时,课前,教师请神秘嘉宾到场,大多学生都认识他,学习的欲望也就更加浓烈了。张爷爷拿出一张纸片,将纸对折一次,从封闭的边开始剪,学生自然跟在后边模仿着。张爷爷用手在纸上划一划,确定抓髻娃娃辫子、头、手、身体、脚的位置;学生也同样地跟在后边模仿着。张爷爷告诉学生,这样做能降低剪纸的难度,能对构图有大致的布局,进而增强对画面的构图意识。张爷爷从头部开始,逐步往下,剪出人物的外轮廓。他细心地指导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定好起刀的位置,再按顺序往下剪。张爷爷这样做,其实是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张爷爷只要求学生剪出外轮廓,这不但降低了剪纸的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可以看出,邀请民间艺人到课堂上来,也是活用民间美术元素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学生在民间艺术上的素养,就需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打造更加精彩的美术课堂。将民间艺人请到教学课堂能将学校与社会更好地融合,能让学生近距离地发现民间艺术的精彩。
三、在课余时间开展泥塑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就地取材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就地取材既包括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原材料,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同时也指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提升学习生活质量,教师可在学生课余时间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民间艺术活动。民间艺术大多充满了乡土气息,同时也充满了人文气息。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的活动中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泥塑是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民间艺术。在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国的先民就用黏土塑制成千姿百态的人与物。后来在制作的过程中,人们会往黏土里掺入一些棉花纤维,再捏制成各种各样的泥坯。最后将这些泥坯阴干,再涂上底粉,施以彩绘之后就成了富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作品。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小泥人》一课时,学生先准备好适量的不同颜色的黏土还有美工刀。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解人体的头、躯干及四肢的基本结构。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要捏制一个人的话,需要先捏制什么,再捏制什么,让学生放手自己去尝试创作。学生取一些黄色黏土,捏成一个圆球;接着取黑色黏土,在黄色圆球上做成两个眼睛;再取一点黄色黏土在圆球上做成两个耳朵。在学生的想象与操作中一个泥人的头部就完成了。学生又想到用蓝色黏土做成一个身体,把圆球与身体处捏合,一个可爱的泥人就做好了。学生对着做好的泥人进行细雕精凿,学生想到如果取蓝色黏土在黄色圆球顶部做成帽子,泥人就更好看了,学生审美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常见的黏土传承着民间的艺术。
可以看出,将民间的美术元素融入学生的业余生活,对美术教学来说,需要教师能就地取材拓展学生发展的广度与深度。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学生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在课余时间开展民间艺术活动,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一方面又能舒展学生身心,使学生享受艺术的熏陶。
小学美术教学要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就地取材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民间艺术,并成为民间艺术的继承者与开拓者。民间美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花鸟虫鱼、世间百态、人间冷暖、喜怒哀乐都包含其中。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美术素养,也促进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不断结合教材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民间艺术活动,以愉悦学生的身心,给学生最适切的美术教育。
【本文系甘肃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儿童综合版画与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267。】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