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言训练的策略研究
作者: 孟月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自信,促进学生记忆力发展,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本文分析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训练,为学生后续发展做好铺垫。
一、读写结合,以写促说
语文学科的核心教学问题即语言表达,作为小学阶段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语言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并以多种方式开展语言训练。语言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它通过头脑内部完成,涵盖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教师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应对这四个基本内容的特点进行了解,并掌握四种技能的关联性。如,写作看似与语言交流没有关系,实则写作能够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善写作内容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铺满巴掌的水泥道》为例。本篇课文讲述了在上学路上,“我”无意中发现了水泥道上铺满了金黄色的叶子,每一片金色的叶子都闪着亮光,虽然不规则,却有着凌乱美,从脚下一直铺向远方,直到路的尽头看不到了。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创作一篇写景小作文,哪怕小区里的一棵树、一朵花、一根草都可以成为描写主角。在明确主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记录如何发现一朵别致小花的过程,及这朵小花与其他小花不同的特点等。这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为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做好了铺垫,真正实现了以写促说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语感,掌握技巧
语感培养与语言训练的关系密切。语感是直接、迅速地对文字和语言的感知能力,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学生的感悟、感受越多,经验越丰富,就会具有更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语感的培养是一个曲折、长期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感受各类语言材料,以培养自己敏锐、丰富的情感,逐步提高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
以《美丽的鹿角》为例。这是一篇哲理故事,教师可以将课文进行分段,引导学生按照段落进行阅读,并总结每个段落的含义。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整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尤其分析故事中蕴含的哲理,还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经典句子并阅读,在提高学生文字分析总结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的方式,从而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语言的积累既包括个别的、具体的语句积累,也包括修辞方法与句式的比较,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将哪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在哪篇文章中更合适。这样,学生就可以灵活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强化他们对语言的运用与理解。此外,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情节“空白处”的训练,这是由于大部分哲理故事都存在留白设计,旨在起到“画外音”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语言表达的形式讲述留白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语言表达。
三、多元活动,实际训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使学生通过参加诵读、演讲、辩论等活动掌握更多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创造不同的语言表达机会,确保不同层面、不同喜好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语言表达契机,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如:诵读活动可以自主选择诵读题目,包括诗歌、散文等体裁;演讲比赛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个良好时机,学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进行自我展示,展现自我魅力;辩论比赛,可以由教师拟定辩论题目,包括社会热点问题、经典运动赛事等。不同的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都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活动内容进行总结,并评选出优秀参与者。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主旨在于,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自身的想法,以此提高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营造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小组内表达自身的阅读想法,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表达内涵,也可以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表达自身想法,并可以听取他人的见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讨论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揭开蝙蝠如何能够在夜间飞行的谜团;《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成就与变化,以及对世界造成的影响;《蝴蝶的家》这篇课文,讨论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关爱昆虫,懂得敬畏生命等。通过阅读后的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而且能够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四、课外拓展,激发热情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更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语言交流。课外实践活动的范围较广,分为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校内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校园语言最佳小达人活动、校园故事大赛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等;校外实践活动包括参加社会层面组织的各类语言交流活动,如书友会、小主持人大赛等。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种拓展活动,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热爱之情。
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怎样表演课本剧》为例。在参加校内课本剧表演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先让学生对课本剧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解,并通过课本剧的剧情,唤起学生的表演热情。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肢体表演、表情管理等,以此促进课本剧表演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开展课本剧探讨活动,包括确定课本剧课文、分角色演绎、探讨演绎情节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课本剧表演能力,而探讨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在开展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应把握好演绎的角色,完美表达出角色的台词,确保语言表达的流畅。在课本剧表演结束后,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过程及结果的测评活动,测评内容包括语言表达流畅性、语言表达情绪是否精准、演绎是否投入等。教师应对学生的表达结果做出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总之,作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的方式,语言训练是学生提高与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环节注意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语言表达意愿,传授学生语言表达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