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巧设计

作者: 祁树清

随文识字是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开展识字活动时常用的模式。具体教学时,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学生阅读到哪个生字就讲到哪个生字,这样的方式减轻了学生集中学习生字的负担,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与主题,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所学文章的特点以及整体课时的安排等,灵活地开展识字教学。

一、在预习中识字,提升学习识字的自觉性

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基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识字的自觉性。小学低年级的一些课文往往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预习的热情与识字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课文中生动的情节能吸引学生预习,同时课本中的插图简洁、有趣,也能增强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教师就可创设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故事。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预习任务:先看图片,再开展阅读,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这要求学生能跨越生词障碍,大致了解文本的主题。接着,教师让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生词用笔圈起来,结合课后生字表的注音认读生字,再根据语境理解生字具体的含义。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等对一些生字给出比较贴近的解读。如“曹”字是一种姓氏,“止”是害羞的意思,“砍”是用刀猛力切入物体或将物体断开的意思。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解读情况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信心,也要对学生的学法作一些补充。如,教师肯定学生对“曹”字的理解,这增强了学生将识字与生活对接的信心,而在解读“砍”字时,教师要结合它的字形和意义,让学生有更全面的理解。

可见,教师设置的预习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是给学生提供随文识字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快速进入识字环节。这样的方式提升了学生联系上下文解读生字的能力,也丰富了其识字体验。因此说,预习能让学生获得成长,也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二、在对话中识字,提升学生识字的趣味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学生主动识字,并在识字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就要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原本枯燥的识字也会变得生机盎然。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平等地交流,也在对话中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师生对话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展开多种形式的对话,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也能促进学生识字学习。换言之,将识字学习和师生对话相结合,学生对相关词语的语境意义会更敏感,也会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生字的梳理学习,进行着生字的诵读与巩固。显然,这样的识字方式呈现出进阶性,学生能在轻松的交际中顺利地完成识字学习。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对话中深入课文开展识字活动。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大象的图片问:“大家有没有见过大象?”大多学生没亲眼见过大象,但是都看过相关的视频。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让学生描述大象的样子。学生回答道:“大象太大了,是人的好多倍。”有的学生说:“大象的耳朵像大的树叶。”有的说:“大象太可怕了。”顺着学生的表达,教师引出文中的句子:“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教师将“柱”字呈现在黑板上,接着呈现出学生熟悉的公园里亭子里的木柱。学生既知道了“柱子”是什么,又能直观地理解作者所用的比喻。接着,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将这个字写一遍,先让学生直接模仿生字表的“柱”来写,然后进一步告诉学生一般的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偏旁书写的时候最后一笔要注意变形。当学生学完这个字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么大的象怎么能知道它的重量呢?”自然过渡到“称”这个字的学习上。

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字的认识随着师生对话的深入而牢固了。教师利用对话,将学生识字学习带入特殊训练的情境之中。在对话时,学生对相关的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展开识字教学活动,学生也在对话中悄然完成识字任务。

三、在合作中识字,凸显学生识字的主体性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直在前面领读,让学生跟读,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没有获得更多的展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发挥学生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和发展。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交流生字的读音、写法与用法,也能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前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可先展示再彼此纠错,进而一起提升。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识字的机会,也都有帮助别人纠错的机会,可以这样说,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可能展示自己的潜力。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些生字进行重点解读。由于低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不多,这使学生很难快速掌握生字的具体含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生字的含义有一定了解,进而形成新的认知。如,教师让学生讨论课文“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这句话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学生在讨论时需要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逐步地完善,以确立最终的含义。如,一开始学生认为“议论”的意思就是“说话”,后来发现理解为“说不同的话”更好一些,最后又认为这个词解释为“发表多种意见”会更好。可见,在合作中学生对生字的理解逐步全面而又准确。再如,教师呈现“大象有多重呢?”“大象到底有多重呢?”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在合作中辨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样的区别。小组的每个学生先是轮流将这两个句子读一遍,揣摩自己怎样读,再思考别人读得好不好。学生在多次的朗读中以及听别人的朗读中发现第二个句子多了一个“到底”,这个词起着加强疑问语气的作用,以更好地表达人们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有很大难度的。在讨论“到底”的同时,学生也讨论着“底”的写法。一名学生面对课本田字格里面的字,这样思忖着:“‘氐’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略倾斜;‘氐’的斜钩要舒展,与左边的撇平衡。”这也是学生逐步讨论得出的总结。

可见,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讨论生字的含义与写法时,也为自己创设了一次深度学习的机会。合作中学生对生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就能对文本意义进行深度的发掘。

随文识字作为一种生字教学的模式,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换言之,在随文识字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识记的时间、思考的机会、运用的空间,进而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高效性。教师在随文识字教学的同时,也应随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而调整识字方式。所以,随文识字为学生创设了适切的识字情境,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识字水平。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甘沟镇学区)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