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行为

作者: 肖之凤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首要目标,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轻松积极的心态学习知识,勇敢面对苦难和挑战,积极寻找方法攻克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要注重学生“自动力”的培养,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提升思想觉悟,转变教学理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方法,反思不足之处,深刻理解“自动力”观点内涵,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法,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积极学习心态,逐渐走进学科深处,扎实掌握语文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现状出发展开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学生语文基础、兴趣爱好等多方面,优化和完善教学计划,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生活教育”理论及“自动力”观点概述

要想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要准确解读、深刻理解“生活教育”理论与“自动力”观点的内涵和定义,以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指导,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参与语文活动,完成学习任务,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他认为,人生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不能忽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要多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教学中也要多引入生活元素,在生活和教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给学生带来舒适熟悉的体验感。他还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学习。

“自动力”观点是“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具体内涵是:自动力教育中的“自动”是自觉的行为,强调要教学生自己干,而不是替代学生学。教育学生的重点在于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学会放手,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阐述观点、展示能力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增强自信。通过激发学生的自动力让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主动的行为,有助于构建现代化语文教育体系,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生活教育”理论和“自动力”观点的体现,教师要遵循几项基本原则。一要时刻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二要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肯定学生的不同想法,控制好教学难度,给予学生尊重和包容;三要努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沟通交流中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让学生在彼此学习和激励中共同进步和成长。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创设生活情境。环境和氛围会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教师要想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一定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学生代入熟悉的场景中,以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营造语文课堂的良好氛围,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物作为教学道具,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画面。在备课时,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将“生活教育”理论与情境创设完美融合,构建现代化语文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端午粽》一课时,教师可先利用电教媒体为学生播放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向学生介绍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系五彩绳等节日习俗,以此吸引学生关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自然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后,教师要逐层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结构脉络和主要内容,纠正学生字词发音,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然后,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粽子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品尝之后阐述最真实的感受,尝试描述粽子的口感、味道等,通过实物体验和情境还原结合的方式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将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2.布置生活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将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科学衔接,以逐层渗透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学科深处,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在学习实践中体会语文学科的趣味和魅力,促使学生逐渐将语文学习转化为自觉行为。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任务,包括课前预习作业、课后巩固作业、单元复习作业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生活化作业体会语文趣味,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一课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看过火烧云的场景,无法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景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营造课堂氛围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发现、享受、体验生活和自然中的美好景象,让学生在黄昏时刻观赏晚霞,全身心地投入美丽的景色中。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作业目标,让学生在观赏晚霞后尝试用优美的语言进行简要描述记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保障学生课堂听课质量。

3.组织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启迪学生智慧和思维,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激励,将学生的想法凝聚到一起,通过头脑风暴聚焦学生成长,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认知能力展开思考与讨论,逐步带领学生走进深度学习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阅读目标,在阅读中标注段落、生字发音等,还要划分文章结构,梳理写作脉络。在学生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描述课文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场景,通过此方式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整合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忆春节时的热闹场面、风俗习惯等,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4.优化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评价方式、健全评价体系,才能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己,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继续发扬自身优势,寻找科学方法攻克薄弱点。通过优化评价方式,学生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学生可以通过客观的评价结果发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主动寻找方法提升自身能力。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发现并给予表扬。

基于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教师要充分发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价值,以此指导小学语文教学,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促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学习。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指导,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学科深处,感知学科魅力,满足学生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