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作者: 刘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注重在识字教学基础上的语言形式的学习,而高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则更强调文章中人文素养的学习与文字理解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制定阅读教学策略,让阅读从学生的“难题”变为“兴趣”。

一、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与训练,看似只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中“读”的能力,却不知“读”的能力也是其余三项能力的基础。阅读,是文字与知识的输入,没有输入便不会有输出,如果一个学生没有阅读的功底与积淀,那么他语言的感知力与表达力也会有所欠缺。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是在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创造力与自主性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高年级阶段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思考。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教师讲到重点内容就用笔记录下来,学生不会思考,也没有自己的疑问,一味按照教师与教辅材料上给出的答案背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不成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课内所有内容,也无法独立分析一篇课外阅读文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更无法为后续的语文阅读学习奠定基础。

2.理解流于表面形式。很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过于浅显,只知文字的表面含义,却不知文章的深层内涵,更不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看似是懂了,实则根本没有理解。如,《开国大典》这一课,很多学生学完之后只知道“开国大典很盛大,百姓很高兴”,可要问到“盛大在何处?百姓因何而高兴?”时,学生却支支吾吾答不出来,这就是对课文的理解太过浅显。

3.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阅读课文,很多学生却不知道阅读的目的与意义,往往是用口读,却不用心读,以至于一篇文章通读下来,文章大意只记得三分,情节内容一问三不知。这种阅读方式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1.读写结合,活跃学生思维。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写作是阅读的成果展现。教学时,教师要传授学生“读写不分家”的教学理念,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读”与“写”紧密联系。在高年级语文阅读学习中,不少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课文文本的分析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解与教辅资料的说明,几乎没有自己探索思考的过程。学习阅读,是要让学生掌握独立分析解读一篇文章的能力,提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熟背标准答案,如此本末倒置,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更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未来的发展。因此,打破阅读教学中的“僵化”思维,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开展具体阅读教学时,教师可融入写作元素,以写促读,当讲到经典名篇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从字里行间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在“读写结合”方面,教师不应限制学生“写作”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书写读后感或对文章进行续写,甚至摘抄好词好句并写出好在哪里,这些都是可以的。“以写促读”的重点不是写什么,而是读出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桎梏,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所思所想,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充分发挥自主性与创造性进行学习的过程。

例如,学完《将相和》一文后,不少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这一故事进行了续写。有的学生写廉颇和蔺相如和睦相处,共同保卫国家;有的学生写出在和蔺相如的相处中,廉颇也有过心高气傲的时刻,都被蔺相如巧妙化解,有了蔺相如,廉颇戒骄戒躁,为人处事更为妥帖……这些续写不仅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生阅读理解成果的展现。

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高年级学生深入文本,发挥创造性,切实提升其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2.构建阅读情境,实现深度阅读。语文阅读教学不应只是静态的文字阅读,更重要的是动态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升入高年级后,虽然心智渐趋成熟,但依然保持着以兴趣为主导的学习特性。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感觉所学课文枯燥无聊,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流于表面,没有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并非全是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所导致的,而是文章的写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差距过大,学生无法感同身受。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阅读转化为动态阅读的体验过程。

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一课时,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抗战时期,自然不理解革命先烈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更不可能领悟开国大典那一日的盛况以及人民百姓的激动喜悦之情。这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便可借助开国大典的视频,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在观看“开国大典”的视频讲解时,有些学生看到周总理说的“飞机不够,我们就飞两遍”时,默默流出了眼泪,还在自己的语文书上写下了“总理您放心吧,现如今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这一行句子。在观看完“开国大典”的视频及介绍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掌握愈发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们利用多媒体辅助了解到“开国大典”那天的盛况与人民的幸福。

很多时候,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过于浅显,是因为他们对文章所描述的时代、故事缺乏深刻的认识,身为教师,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从听觉、视觉等多方位构建阅读情境,才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

3.设置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阅读。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需要教师的辅助与引导,阅读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读三遍,在课堂上阅读两遍,在课后再阅读至少一遍。然而,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读课文”,认为把文章从头到尾念一遍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其实这样根本达不到教师要求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通过设置阅读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阅读。

例如,在课前的两遍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第一遍先解决自己不会读或者不理解的生词、难词,解决生字词的问题,第二遍通顺阅读,掌握文章大意,整理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第三遍做到通顺阅读,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课上的两遍阅读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内容,熟悉文章,便于教师讲解。而课后的阅读,则是帮助学生回味课堂内容,梳理文章中的新知识,同时自查是否还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完成了这三部分的阅读任务,文章才可以称得上是“深入人心”,高效学习。

总之,阅读学习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身为语文教师应改变墨守成规的语文教学课堂,用科学的创新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成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