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作者: 张葆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科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并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与生活意识为基础,使数学为社会生活服务。这不仅是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全社会对教育教学的共同心愿。为此,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生活化,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数学课程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日常生活,而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在生活化数学教学中,及时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思维特点以及认知水平,进一步为学生创设一个高效且优质的生活化数学学习课堂。此外,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化数学课堂,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思维,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点,还能具备多种实践能力。

一、将生活内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

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中,数学这门学科是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点,还要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维,并学以致用。同时,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乏平时在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常常会感到该课程的枯燥与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为此,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激发其兴趣爱好,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将现实生活内容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成效。通过将小学数学课程与生活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出示应用题:小明与楠楠在放学之后比赛打球,小明10分钟内投中了15个球,楠楠相同时间投中了13个球,试问谁投中的球多呢?在该应用题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名字命名该题中的人物,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爱打球的A同学和B同学,通过想象他们打球的场景,学生对比分析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兴趣,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数学应用题。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构建生活化数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中,其知识涉及众多较为单一且零散的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根据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趣味点。教师在特定的生活情境当中授课,为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现,他们才可以顺利了解数学知识。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点。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比例”的相关内容时,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大家知道吗?科学实验表明,我们身体存在着众多的比例,比方说,大家的身高和你们的脚底长度比例为7:1,拳头的一周和脚底长度的比例是1∶1。通过数学情境的导入,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比例”内容的探究欲望,并去证实这些结论的科学性。教师可以选取一段和学生的脚的长度差不多的绳子,随机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比例测量,从而使学生了解“比例”这个知识点的概念。

紧接着,教师要将这些内容继续深化到生活情境当中,带领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果现在让你们去超市购买袜子,但是却不知道自己的标准尺码,这时我们如何依照拳头与脚底的比例关系进行测量,最终得出适合自己的袜子尺码?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指引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比例的概念知识。在生活化数学情境中,学生不仅产生了探究比例内容的兴趣,还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探究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师设置的超市购买袜子这一生活化情境,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比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牢牢地掌握本节课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点。

2.采用生活化数学元素,拓展数学视野。教师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的授课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思维。同时,教师将生活化数学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渗透生活化元素,形成新型的数学教学体系,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关内容时,都会设置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如果内容选择得较为陈旧,不仅难以激起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降低数学教学成效。为此,教师应该及时采用学生身边人身边事的生活化数学元素,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化的数学课程内容,以此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如,教师可以以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清洁工大爷为基点,描述清洁工大爷每天忙碌的身影和辛勤劳动的细节,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共鸣。接着,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饮用的水都是清洁工大爷搬运的,那么他每天给我们搬运了多少公斤的水?”教师通过引入这种生活化的教学元素,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探索一桶水的重量是多少,并开始统计学校共有多少个教室,待这些内容都统计清楚后,学生便会轻松计算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还能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规律,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3.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数学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进而及时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采用有效的对策,让数学课程回归到实际生活当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在生活化数学实践活动当中,注重活动开展的针对性、价值性以及探索性特点,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在开展生活化实践活动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采用简单的数学符号和图形表现实际生活,并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实现数学效应和符号效应,最终使学生形成数学的抽象思维。

比如,教师为学生讲解“统计”的数学内容时,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阶梯用电规则”当成本次数学统计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家近几个月的用电量进行充分了解并加以统计,收集与整合阶梯用电的基本准则。为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利用阶梯用电准则的统计内容,讲述自己家中用电的状况,并有效完成电量统计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用电的认知。通过教师设计的生活化实践活动,学生更加明白了日常生活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高效掌握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

4.布置生活化数学习题,加强数学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生活化的数学习题,最终高效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训练。以“解决问题”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数学试题,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位置”一课的数学习题时,可以将他们所熟悉的几个场所作为习题地点,让学生搞清地理位置问题,强化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训练。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高效且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成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清水县轩辕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