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作者: 白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起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更能让人感受到深厚文化的教育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且必要的条件。小学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础也是最有成效的途径。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是需要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教学两者的有效结合进行探讨,提出三种教育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教学向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更进一步。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的价值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又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举措。在小学课程体系中,语文所占比重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更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小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其他学科作铺垫,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长大以后自觉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在此宗旨下,语文教师要全力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方式,以此达成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因而传统文化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与时俱进,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所有教育工作者要扭转传统的唯分数论的思想,努力营造师生平等、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将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出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小学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作为一个中国人,从传统文化中可取其精华,可窥见历史,可古今对比,可追寻道理,可辨明真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创造出来的,又被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传承到今天。但由于当今科技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国际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也相应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不断缺失。而语文作为学生的母语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弘扬传统文化拥有较多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学一直传承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肩负着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弘扬传统文化,从当今发展来看,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语文教学中强调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提升个人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将中华传统文化带入小学语文课堂,结合学生实际,对启发学生创新思考方式,发扬继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在识字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每一个汉字的孕育创造都离不开“字音”“字形”“字义”三者的有机统一,同时汉字还具有“形声具备,意蕴其中”的鲜明特色,每个汉字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内涵以及独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价值。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用造字的规律讲解汉字的来源,渗透的传统文化自然随着汉字的记忆而留在学生心中。学生深切感知到文化的魅力,能够激起学生自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学生学习“孝”字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结合我们已经学过和认识的字,有谁能够尝试解释一下‘孝’字的由来,方便其他同学记忆呢?”有学生解释道:“‘孝’字的上半部分和‘老’字的上半部分一模一样,而下半部分换成了‘子’字,意味着子女们要背着或者搀扶着老年人,这就是照顾老年人的缩影,也是孝顺的表现。”还有一位学生表示:“‘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善孝为先。孝是尽心尽力照顾、赡养父母的意思。在古时候的汉朝及以后,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并且立下了对不孝敬父母的子女进行定罪判刑的规定。”这就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记牢汉字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2.利用传统节日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年四季都会有不同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各种节日由来以及节日的习俗,并亲自体验节日活动是怎样举办的,在节日当天及时记录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学习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后延伸拓展资料,了解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每过一个节日,教师都可引导学生由节日引申出古诗文中对传统节日的描述,对其中较为经典的诗句作精讲背诵。如,重阳节时学习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比较体会古时候人们过节和现在人们过节有什么异同?诗人在千年前作诗时可能怀有怎样的心情?学生在千年之后的现在能不能感知自己的情感,并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同时利用校内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举办传统节日相关活动,学生能从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自己亲身体会中,了解传统节日背后具有的中华特有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秉承家国情怀,增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经典诵读助力传统文化记忆的加深。经典作品能流传到今天的原因正是它对当时社会历史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理解,几千年长盛不衰、历久弥新,也才能被选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学内容。教师通常引经据典,通过多媒体动画播放、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韵味。语文科目的教学就像是学习游泳,不能只是理论上的纸上谈兵,更要注重实践环节,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使学生因死板的教学方式失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教师矢志不渝地去实践。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它引入课堂,滋润祖国未来栋梁的心灵,这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