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阅读链接 有效提升阅读品质

作者: 李文奇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教师应该加以重视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教材篇幅的限制,许多时候教师容易满足于教完课文,学生的阅读也停留于课本,充满了局限性,这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统编版教材精心设计了阅读链接板块,选择一些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加深阅读、扩充阅读、延伸阅读,使课内、课外的阅读进行高效合理的衔接,发挥课内文本阅读的辐射作用,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发散学生探究阅读的思维,培养学生高效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从阅读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升阅读能力。本文以统编版高段教材为例,通过理清“阅读链接”类型,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链接,从而提升阅读品质和能力。

一、围绕文本,链接内容理解

步入高年级,教材内的课文难度加深,许多文本内涵深刻隽永,甚至有些是节选经典作品,需要一个连贯性的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作为阅读链接,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的阅读链接往往是针对课文内容的课外补充,学生通过这种阅读链接,能够获取与课文紧密关联的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好的故事》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是一篇描述梦境的散文,表达了当时黑暗社会下,鲁迅先生在梦中所见到的美好事物,梦醒后的怅然若失,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象征意义极为深刻,语言较为抽象,如果缺乏一定的时代情境,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课后的阅读链接分别出示了冯雪峰的《论〈野草〉》节选以及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节选,这些材料凸显出课文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学生在阅读后,自然能明白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身处黑暗仍然追求着、期盼着美好的生活,从而领悟《好的故事》的深刻内涵。

案例中,学生借助内容补充类的阅读链接,仔细阅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高度浓缩的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文本重点,弥补自己知识面的缺漏,跨越文本时代的鸿沟,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补充文本的留白。

二、比较互文,链接发散思维

阅读模仿是学生理解与语用最原始、最内核的一种方式,但是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学习与掌握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僵化,接收了单一的信息,形成片面的价值观念。面对同一个主题或内容,优先模仿课文的写法或内容,学生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思考,更缺乏语用创新的能力。因此,互文比较类的阅读链接可以出示同一主题下区别于课文的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文学表达的多元化,从而快速发散思维,形成思维的多样化。

例如,《花之歌》一课的课后阅读链接出示了宗白华的《杨柳与水莲》,让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花之歌》选自《纪伯伦诗选》,作者用花的口吻来叙述大自然的美好,叙述了自己虽然有凋谢的命运但仍然乐观向上的态度。诗歌的语言清新凝练、柔美俊秀,却有着深刻的哲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在课前提示中明确要求学生与阅读链接中的文本进行比较,找出二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学生比较后发现,《杨柳与水莲》也是将植物拟人化,通过对杨柳与水莲的对话描写,表现出莲花出淤泥但仍然乐观积极的心态。此时,通过同类型的文本阅读与比较,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发现即使同样是“以花抒志”,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与形式。

案例中,教师运用互文比较的方式,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可以通过相同类型的文章补充,活跃学生的思维,体会表达方式的不同,感受语言表达的多姿,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三、拓展提升,链接语用能力

阅读的最终指向是语用,而语用能力往往也是检验阅读成果的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阅读链接中也会选择一些拓展运用类的材料,以此帮助学生迁移学习方法、总结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链接,不仅能够及时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训练,而且可以进行一些语言运用的训练,从而真正吃透教材,化为己用。

例如,《灯光》一课的课后阅读链接内容十分丰富,不但有翟志刚的《毛主席在花山》,还有罗广斌、杨益言的作品《狱中联欢》(节选)以及《伟大的友谊》(节选)。同时,材料的形式也不局限于文章,还出示了《春天的故事》的歌词。通过课文《灯光》的学习,学生沉浸在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悲壮场景中,感叹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此时,编排一系列红色作品,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听、唱等多样的形式,根据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关注阅读链接中的场景描写,品味其中的细节描写,从更多的爱国人士的作品中体会革命年代深厚的爱国奉献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学生也能明白针对同一主题,可以有多种文学体裁进行文学性的创作,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在这种阅读链接的拓展下,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在逐渐提升与扩展。

案例中,学生在拓展提升类的阅读链接中将学习到的品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能够通过阅读链接的拓展,接触到更多的文学形式,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创作思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延伸补充,链接阅读视野

要想阅读跳出课文的框架,就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动性。因此,延伸补充类的阅读链接就可以围绕与课文相似的主题,进行课外内容的延伸与补充,它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区域,激发学生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类型的阅读链接中,可以获取多样的信息,让学生读到更多的文学作品,增长见识,同时明白语文和阅读不仅仅是课文,还可以感受到文学世界的浩瀚无边。

例如,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作者李星华回忆了父亲李大钊遇害的经过,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护,更体现了李大钊作为革命先驱者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与追求,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敬仰。其中,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更是昭然若揭。在阅读链接中,出示了近代革命者叶挺的现代诗《囚歌》,直接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端丑恶。通过阅读链接,学生既进一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黑暗,也更加理解了李大钊代表的革命者的英勇献身与壮志豪情。在阅读学习《囚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去理解,这又再次扩充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囚歌》激情悲壮的语言也激发出学生浓烈的情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感悟。此时,教师再布置学生查找其他革命先烈的资料进行交流,学生的反响也就会更加积极。

案例中,通过延伸补充类的课外内容的阅读链接,激发起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好奇心,让他们想通过更多的阅读去进一步了解,这无形中便扩充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视野,进而不断提升其阅读素养。

总之,阅读链接是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与学习目标设定的,它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起到画龙点睛、触类旁通的作用。阅读链接是对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把控、精准提升,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发散思维、优化语用、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彰显阅读价值。因此,只有正确梳理阅读链接的分类,了解阅读链接的重要功能与意义,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运用,教师才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链接的有益补充,更好地进行阅读,从而在文学的世界中感受精彩、提升能力、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