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智“导”巧“拨”的策略
作者: 梁鹏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教”,学生要“活学”。数学教学课堂节奏的加快,使课堂教学必须高质量,知识传授必须动态化。在新课程背景下,“精教活学”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保障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构建了开放和谐、生动形象的教学课堂。在“精教活学”的课堂上,只有智“导”巧“拨”,才能使数学课堂鲜明、生动、充满灵性,才能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丰富的学科情感。
一、智“导”巧“拨”——化解新知识
在新课程知识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吸收新知?如何加强学生对新知的吸收?很多教师将侧重点放在课后例题的讲解以及后期知识的复习上。当然,有效的复习是不可缺失的,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在新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数学学科知识内部存在联动,某些时候对单个知识的了解可以引发出后期新知的学习。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新知初步的、独立的认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可以有效转化班级数学学困生。这样的数学教学课堂,将会动力十足,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也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的旋转》的教学中,在引入图形旋转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旋转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联系生活情境探索数学学科知识。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明确地告诉了学生知识的有效生活化。教师在短时间的思考引导下,借用PPT播放闹铃、单摆、风车、车轮等旋转的生活现象,由此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它们都绕着一个点——旋转”。
二、智“导”巧“拨”——联动复习旧内容
在学生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并且运用具体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入全新的教学环节之中,引导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充分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能力发展过程。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点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问题;不同学生在培养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与挫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将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层次划分与转化,并且提取头脑之中的相关知识点,用于解决全新的学科知识问题与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在对新知识有了初步认识后,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也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在复习课程内容时,教师要选择性地注入课堂复习内容,尽量选择与当堂教学有一定联系的内容进行有效复习。
例如,在《图形的旋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选择图形平移的内容进行有效复习。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了解了“平移是一种几何变换,它将图形或空间的每个点在给定方向上移动相同的距离”。而在了解平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对图形旋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细致的了解,并能从类比图形平移的定义中简要总结图形旋转的实际含义。由此非常容易得出“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的结论。
三、智“导”巧“拨”——深化实践与操作
1.课内组织,团队协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有效构建小组团队进行协作,共同解决困难题型。小组内成员互相沟通,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看法,同时营造了班级数学学习氛围。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在完成任务后的荣誉感、胜利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团队协作进行的任务,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模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共同协作整体提高。
例如,在学习《圆》后的小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多边形体的总面积进行测算,引导小组内学生互相分工,分别测算形体单面面积,后由小组内分工明确的成员进行汇总。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或比速度或比准确率,以此引导班集体对数学较难题型的协作研究,提高了课堂效率,确保了班级内成员的参与度。与以往要求个别数学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独自上台做题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整体提高了班级内学生的数学兴趣与做题荣誉感,避免了少数数学兴趣不足的学生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
2.课余引导,实验实践。有效的操作探究是具有动态生成功能的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针对某些课题综合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课余时间,或者是重点内容讲解过后的课内时间,适当引导和点拨学生,组织一定的实践操作。对教材所提出的知识进行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显具体地了解教材中的知识。此外,也可借助校内实验室,或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数学实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此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投影与视图》的教学。该章节内容较为简单,但它是重要考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手电筒、白纸以及各种模型,进行简单的投影实验教学。该教学活动最好在晚自习时间开展,在光线较暗淡的环境下,用手电筒从模型的正面、侧面以及上方,将模型投影于白纸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投影过程,从而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模型感。
有效的教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实验中学生更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更加顺利,也能提高教师的班级影响力。在有价值的“经历”中积累活动经验,能获得一定的思维方法,在适当的实践操作探究中,教师要扮演好指路明灯和引领者的作用,学生要积极动脑、善于思考,充分激发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3.课后反馈,积极评价。课后的反馈工作主要是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课后家庭作业,以课后家庭作业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反馈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接收反馈后必须要进行积极的评价,针对学生差异性,尊重学生独立性,以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举一反三”确保数学做题正确率的提高。
四、智“导”巧“拨”——重视归纳概括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高的概括性,它与学生之间具有的直观性思维有着天然的“矛盾”,这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剖析清楚。同时,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沟通和交流,通过点拨,帮助学生顺利提炼出结论。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如何在不借用教材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推算出“a²+b²=c²”?在通过了大量的题型数据实践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字母代替数据,进而推算出勾股定理的公式。在教学工作中,有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自觉、自主总结数学结论,是直接有效提高学生卷面分数的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
“用字母代替数字”简短的一句话,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体现了智“导”巧“拨”的重要性,其作用不止于此,教师的引导也不单停留在课堂上,一句关心的话、一个鼓舞的眼神能让学生重新燃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繁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明确思考的方向。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智“导”巧“拨”,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还可以有效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技巧,与同学、教师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使数学学习变成一幅幅的图画和结构,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课堂,从而推动学生不断创新,提升数学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