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孙晓岭

传统的语文教学总是围绕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教学,学生按照教师的命令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很少,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真正解读。思辨性阅读是一种批判、质疑式的阅读,可以提升学生阅读品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呢?

一、咀嚼字词,思辨阅读

部编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要想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课文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可以成为引领学生思辨阅读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在字斟句酌中思辨阅读。

以《猫》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所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既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斟酌词句。教师出示: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是在你写作的时候,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让学生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蹭’‘踩印小梅花’这些动作讨人喜爱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学习交流,有学生从“蹭”中感受到猫对作者的亲近,作者对猫的喜爱表现在在他眼里猫像一个撒娇的小孩。有学生从“小梅花”一词中读出了作者把稿纸上脏乎乎的脚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足见作者对猫的宠爱喜欢。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在你的眼里一点也不可爱的动作为什么会在作者眼里显得那么可爱?”在思辨阅读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样描写的原因是源于对猫的喜爱,同样的动作行为对爱猫和不喜欢猫的人来说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这样引领学生字斟句酌品味,不仅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语言的表达魅力。

该案例中,教师抓住“蹭”“小梅花”等引领学生感受其蕴含的情味意味,又从表达着手引导学生思辨阅读,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表达是否合适,理由是什么,等等,帮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思辨阅读的习惯,这也是思辨阅读教学探寻的根基和价值所在。

二、前后勾连,思辨阅读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地阅读,更不是一点一滴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挖掘,而是对文本前后联系的探究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思辨话题,引领学生注重文本的前后勾连,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以《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有些教师在引领学生思辨阅读时,只是围绕着课后练习三中的问题“在那个危机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这样教学本是无可厚非,但是由于忽视了与文本内容的前后联系,致使学生的思辨阅读只着眼于一点,缺乏对文本整体的研读,以至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较浅。为了让学生的思辨阅读真正具有深度,教师就要关注文章整体,注重对学生阅读的前后联系,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5.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教师围绕思辨话题引领学生前后联系阅读,使学生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目了然,感受到了父亲救孩子的方法好在哪里,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走进了阅读的深处。

思辨阅读不能脱离文本孤立进行,而要注重上下文的前后勾连。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和思考时,与文本整体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品质。

三、纵观全局,思辨阅读

阅读教学需要从多个维度丰富学生的阅读过程,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以多元的姿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以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引领学生思辨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是盯住某一点,而是要具有全局意识,通过对课文中相关信息的梳理,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显得更加有理有据,精彩生动。

以《牛郎织女(一)》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中有一部分关于老牛突然会说话了的描写,课文中语言文字衔接的有些突兀,有些学生在阅读到这个地方时对文本内容产生了质疑:老牛会说话,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惊奇和吃惊的事情,可是牛郎为什么并不觉得奇怪。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处也正是学生思辨阅读的落脚点。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有学生说:“老牛原来是天上的天神,因为触犯了天条被贬到人间,他原来是会说话的。”有学生说:“因为这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中好多动物都会说话。”有学生说:“民间故事主要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人们故意赋予老牛的超能力。”顺着学生的思辨阅读,为了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理解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拓展了《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通过学习交流,学生对民间故事口耳相传、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多用象征手法等特点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引领学生进行思辨阅读,不断提升学生思辨阅读的品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就思辨阅读点展开思辨阅读,不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而且还走进了民间故事背后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由一篇到一类的主题阅读中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客观公正,思辨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个人经验和阅读经验所限,在对文本中人物进行解读的时候,容易带着主观意愿对文本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对文本的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公正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思辨阅读点分析、比较,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水平。

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中主要描写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很快读懂内容,大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由于学生阅读认知经验较浅,对人物的认识很容易用“好人”“坏人”进行评价,对人物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诸葛亮是好人,周瑜嫉妒贤能,是“坏人”。可是周瑜真的是如此吗?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作为东吴的将帅,他的雄才大略以及他在军事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等相关资料,并让学生在阅读之后重新谈谈自己对周瑜的看法,这样引领学生思辨阅读,客观公正,从而使学生在思辨阅读中获得了对周瑜的真正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思辨阅读的时候,在对人物评价方面一定要客观、公正。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适当拓展介绍一些关于人物的事迹,以帮助学生获得对人物的全面了解与认识,进而作出对人物的客观、公正评价,使学生对人物的了解由感性走向理性,提升学生的思辨阅读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辨阅读,结合课文特点,从字斟句酌、前后勾联、纵观大局、客观公正等方面引领学生思辨阅读,使学生的思辨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充分的依据作为支撑,能促进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