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实践

作者: 王翠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寓言故事,其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寓意,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寓言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多渠道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课为例,具体探究寓言故事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填空,厘清情节

寓言故事的篇幅一般都较为短小,可读性很强,大多通过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但是,在寓言故事教学中,如果为了让学生准确“明理”,直接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不给学生思辨学习的机会,就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不妨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自主厘清故事的发展情节。

初读《鹿角和鹿腿》,教师可提出要求: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厘清故事的发展情节。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阅读感受也会各不相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感知课文的整体结构、理顺故事的发展思路,而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中的要点,不能真正感知课文内容。基于学生立场,教师可以出示填空题,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初读感知实践活动。

《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讲了一只鹿十分____自己____ 的角,____ 自己  ____的四条腿。后来在逃脱狮子的追捕时,两只角让他____,而四条腿帮他 ____。

填空题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路,他们在有目的的阅读后立即对读取的内容进行分析,摘取所需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表达奠定思维基础。在学生说出所填内容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各组对应的词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发现所填的三组词语“美丽”与“难看”、“欣赏”与“抱怨”、“差点儿送命”与“狮口逃生”。

借助填空题的提示,学生都能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顺利地厘清了故事的发展情节,还意外发现了课文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故事的写作特色,从而产生想要进一步探究的学习动力。

二、朗读课文,学会质疑

书上的文字是静默的,但朗读能把静默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灵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加快捷、全面地把握寓言故事的思想内涵,深入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学生的理解状况与课文中的表达内容不一致时,学生就会产生质疑问难的学习心理。

《鹿角和鹿腿》一文的主角是鹿,这是一头怎样的鹿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文中描写鹿的神态、语言、动作、思维的语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鹿的心情变化。

具体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一张鹿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鹿角的印象。学生认为鹿角长得像结构精巧的小树杈,像美丽多姿的珊瑚丛,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接着,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中的鹿的语言,让学生读一读,体会鹿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的心情。学生通过分析,认为“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说明鹿的心情很愉快,应该用兴奋的语气朗读,表达鹿发现自己长着美丽鹿角的惊喜之情。当鹿看到自己四条细细的腿时,“撅起了嘴”“皱起了眉”,说明鹿很不满意自己的腿,此时的心情很郁闷,应该用遗憾的语气朗读。语气的强烈对比,不由让学生开始质疑:角和腿都是鹿身上的器官,为什么鹿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呢?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鹿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第6、7自然段描述了鹿逃离狮口的惊险场面,脱险以后的鹿“叹了口气”,说明鹿对待角和腿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此时的鹿幡然醒悟,认识到角的缺点和腿的功能,非常后悔之前的肤浅认识。

寓言故事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逻辑,朗读课文、体会主角的心情变化,给了学生判断、推理的机会,学生就能从“要我想”变成“我要想”,在朗读过程中得到思维的碰撞,在质疑中明辨了是非。

三、巧用补白,发展思维

寓言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有趣的故事中,蕴含在人物的形象里,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体裁。但是,寓言又短小精悍,很多地方言简意赅,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对于这些“精简”的部分进行适当补白,将故事中没有描写的情节补充出来,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寓言故事的道理。

《鹿角和鹿腿》的结尾部分,鹿又回到小溪边,此时的他站在溪边的心情与之前是截然不同的。以前他会夸奖角的精美别致,抱怨自己的细腿配不上美丽的角,而现在美丽的角害他差点儿丧命,难看的腿却让他脱离了危险,那么鹿再一次看到水中的倒影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教师让学生续编故事,许多学生都能围绕鹿的态度变化进行编写。

有的学生写道:

鹿看着水中的倒影,摆了摆头,鹿角的倒影也随之晃动,鹿对着水中的角叹气道:“你空有好看的外表,却不能让我在丛林中顺畅行走,我要你有什么用呢?”说完,就用一把利刃砍下了自己的角。鹿又对着自己的腿说:“你们虽然其貌不扬,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威力,让我顺利脱险,以后我要好好地爱护你们!”

有的学生觉得鹿角也是有用的,续写的内容为:

鹿看着水中的倒影,对角说:“你们长在我的头上,使我变得很美丽,我应该发挥你们的作用,到动物园去让游人欣赏,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

还有的学生认为:

鹿改变了对待腿的态度以后,会产生当一个运动健将的想法,搬到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生活,这样既不会让角给自己的行动带来麻烦,又能发挥腿善于奔跑的特长。

通过对结尾部分的补白,学生不再局限于寓言中终止思维的联想的描写,而是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出新的故事情节。

四、对比观点,深度思考

小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不敢尝试别的想法,也不知道怎么去尝试,这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找准思辨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在对比中进行深度思考,发展思辨能力。

《鹿角和鹿腿》在课后习题3中提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两种观点,让学生说说更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让他们大胆发表看法。大多数学生赞同第二种观点,认为角是鹿的身份的象征,美丽的角能让鹿在部落中取得上等的位置,而且角也是鹿的护身武器,能在被敌人追到的时候,用角顶开对方,让自己逃命,细长的鹿腿有利于奔跑,可以看出,鹿角和鹿腿各有长处,都很重要,由此推论出:任何一个事物都各有各的长处与短处。也有学生赞同第一种观点,认为鹿角虽然很美丽,可以让鹿感到愉悦、自信,但在关键时刻差点儿害了他,鹿腿虽然难看,但它可以在狮子逼近时,让鹿逃命。从寓言故事的叙述内容来看,实用的鹿腿的确比美丽的鹿角更重要。有些学生对第一种观点提出否定意见:鹿角很美,美丽的事物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也是价值体现,而且美丽的鹿角能够抵御侵犯的敌人,对人类还有药用价值,所以不能否定鹿角的作用。在辩论中,学生进行了深度思考,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每一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不能因为它的长处而忽略它的短处,也不能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生活理解和运用道理,体现了寓言故事的人文价值,较好地落实了“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语文要素。

综上所述,利用寓言故事的独特魅力进行教学,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有目的、更有计划、更有针对性。因此,教师要善用寓言的优势设计贴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说理、学会创新,提升思辨能力。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