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音乐“诗乐融合”教学路径
作者: 林睿晗音乐课堂教学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要构建学科育人的相应实施策略。在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古诗词的篇幅越来越多,这种“诗乐融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音乐世界,更能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在亲自吟唱的过程中提高表现力、增强自信。“诗乐融合”能强化学生的学科素养,符合当下力求“德育”和“智育”齐头并进的教育方式。
一、为诗配乐,奏出意蕴美
音乐能给学生营造氛围感,让学生在相应的场景中深度理解学习的内容。在音乐课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诗词,能够让聆听的人和诵读的人沉浸到各种意蕴中。为诗配乐,在音乐演唱中表达诗歌的情感与内在含义,也能使音韵更优美,促使学生产生深刻体会。
例如,教学《游子吟》一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将这首诗复习一遍,然后请学生谈一谈诗歌的情感意蕴。学生都知道这首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从事先准备好的几支乐曲中选出适配度最高的那支。当然,选择配乐时,教师应该挑选的是伴奏版本,且几支伴奏的曲风有较大差异,这样既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又能考验学生的乐感。当学生做出相应的选择后,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支乐曲作为《游子吟》的配乐?”学生会从这支乐曲本身的旋律和节奏来回答。最后,教师做出总结:这篇诗歌本身表达的感情是缠绵的、饱含深情的,所以配乐旋律应该是悠扬的,节奏应该是缓慢的。最后,教师再播放《游子吟》这首歌的完整版,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吟唱。此外,教师还需要向学生细致解读诗歌的意境、韵律与诗人的所想所感,让学生吟唱时情绪更加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过乐器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演奏和这首诗歌相配的经典曲目,这样能够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还可以使学生准确把握所选用乐曲之基调、旋律、情绪等要素,感受到诗歌的意蕴美。
配乐可以抒发情感,适当的配乐已经超越烘托气氛的作用,为诗歌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更能将学生直接代入当时的意境中,理解深层次的情感,这样演唱时就可以快速把握节奏,记住旋律。除此之外,体会不同的意蕴也会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大幅度提升,这对于音乐的学习大有裨益。
二、融入声势,感受情趣美
声势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是指用各种动作模拟出各种声音,如最简单的拍手、跺脚。人是富有创造力的,能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摆出不同的姿势,更善于运用各种工具,创造出不同的声势,而不同的声势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情绪。如果在诗乐融合的过程中加入声势教学,有助于传达出诗歌本身的情趣,也能增添音乐的趣味性。
例如,教学《江南》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声势教学法。这首诗歌结构简单,在前三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采莲者、荷叶以及小鱼。班上其余学生齐声合唱,当唱到“江南可采莲”时,扮演采莲者的学生则可以张开嘴巴,模拟采莲时可能会有的声音,如讨论荷叶长势的声音或是聊天时的嬉笑声。当唱到“鱼戏莲叶间”时,扮演鱼儿的学生就要一边模拟鱼儿会发出的声音,一边在“荷叶”之间穿梭。学生模拟的声音可能是吐泡泡的“啵啵”声,也可能是鱼儿游动时激起的水声。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工具来模拟,如用笔轻轻敲击玻璃杯,将清脆的“咚咚”声作为水声。这首诗歌的后四句格式和内容是相似的,主要唱鱼儿在四面八方游动的情形,学生可以按照方位站好,当唱到“鱼戏莲叶东”时,站在东面的学生就要开始在“荷叶”之间穿梭,并模拟出鱼儿游玩的声音,以此类推,每当唱到不同方位时,相应的鱼儿就要开始自己的声势表演。在整首歌的演唱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灵活多变的肢体动作,更要注意加入声势的配合度,以此营造欢快的氛围。声势表演是一个学习音乐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受情趣美、创造情趣美的过程。
诗乐融合,绝非只是以歌曲的形式唱出诗歌这么简单,教师更要注意向学生传达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趣味,所以就要以新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应这样的融合。声势表演将声势与诗歌吟唱完美融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肢体动作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声响作为授课辅助,可使课程讲解效率与高效性实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能使音乐演唱氛围更加浓厚。
三、视听结合,唱出情境美
音乐是听觉上的享受,诗歌是视觉上的盛宴以及心灵上的洗涤,若是将诗乐融合,则能将视听相通,使学生沉浸在诗歌之中,陶醉在音乐之中,感受生动的诗歌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方法,如利用多媒体的影音,为学生打造立体的视听空间,创造相应的情境,这样学生才能有更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进行课外补充拓展中,所选取的诗歌比学习的诗歌要更有难度,一般都是学生之前没有相关学习基础,不能理解意思并且篇幅长的诗词。如,纳兰性德的经典诗歌《长相思》,学生没有相关的学习经历,不能理解诗歌的情感。所以,演唱时也难以找到感觉。此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的影音资料,向学生展示风雪天行路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将士跋山涉水时环境的恶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背景。最后,在悠扬的歌曲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这样的情境:跋山涉水一程又一程,作者随同护驾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天黑了,营帐中燃起了盏盏灯火,壮丽辉煌。夜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营帐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眠。同样的寒夜风雪之声,作者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在这种凄凉的情境中,学生眼前仿佛有了画面,很容易能引起情感共鸣,不由得为作者不能归乡而感到悲伤。学生在演唱时会有更多的情感倾注,能够传神地唱出这种情境。除了在演唱的时候可以视听结合,在理论课上学习乐谱的过程中更适合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影音资料中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和所见到的场景,使用线条将音符串联起来,由此形成最终的旋律线。
例如,在《长相思》这首诗歌中,可以用断断续续的旋律线表达“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悲凉。这样一来,视、听、唱都能得到协调,有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诗歌所要表达的不仅仅限于视觉上的美,更在于心灵上的情感冲击,这对于思维能力不完善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但是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诗歌最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有浓烈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灵活使用通感,从外到内地感受诗歌、享受音乐。
总之,将诗词融入音乐学习中可以弥补学生对诗词音律平仄不熟悉的短板,提高学生记忆诗词的效率,也可以解决音乐课堂缺少意境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深奥的意蕴,这是教学方法的进步。此外,“以我口唱我诗”的形式能为音乐课堂增添文学气息,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了文化自信,达到德育的效果,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品格与气质。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