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素养培养为依托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

作者: 张学玲

党的十八大重新部署了法治建设工作,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安排部署,教师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融入法治教育,从青少年着手,健全学校法治知识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国家需要将“法治国家”建设作为主要目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渗透。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这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基于法治素养培养角度探讨高中政治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发展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对学生法治素养存在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为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素养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1.法治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素养有很大的联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应以依法治国为基础,这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法治意识强弱的影响。由此可见,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高中政治课是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开展法治教育相当重要的平台之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及用法的重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2.法治素养在依法治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中生基本上接近成年,一部分学生即将走向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但是部分学生缺乏法律观念,法治素养不高,很难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和法治素养的提升,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文明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思维,为依法治国的深化推进起到促进作用,这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方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3.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在学生进入高一后引导其对我国的经济制度进行全面分析,之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与道德观念。高二阶段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对外交原则与依法治国理念进行全面分析,以政治生活道德标准为依据培养学生优良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进入高三阶段后教师要重点让学生认识社会、全面了解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发展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高中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培养现状

1.高中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基本上可以遵纪守法,但是当今时代生活环境的差异较大,且社会价值取向逐步变得多元化,相应地增加了学生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其法治素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权威不够重视,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切身体会制度的约束力,而制度也是法律的雏形表现形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时更多停留在对该名词的了解上,无法全面分析法律条文的意义与内涵,因而学生拥有的法律意识更多倾向于自身利益的维护方面,基本上没有考虑应该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法律公平正义性的维护。部分学生法律认知能力有限、法治观念不强、缺乏法治信仰,因此高中生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2.高中生法治素养现状

当下,学校法治课程的安排呈现即时性与零散性的特点。教学安排缺乏具体化与系统性,课堂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甚至出现教师读法律条文缺乏敬畏之心的问题。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与政治内容相结合,开设的课程又多以选修为主,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同时,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中有很多不良风气与思想,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导致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坚守自身法律底线,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在依法治国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应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且积极地开展相关活动,如聘请专业的律师担任法治校长,以此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效果。

高中政治课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最大限度发挥该学科的价值,全面分析法治教育的元素,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树立守法、尊法与敬法的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公民。

三、以法治素养培养为依托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的策略

1.结合社会生活,提炼法治教育内容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对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挖掘与提炼,让法治教育内容从分散变得更为系统化与集中化。以“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分为若干个逻辑较为密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劳动者的权利有哪些?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做?”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入劳动法相关知识,在讲解与讨论劳动法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应该遵守哪些法律。此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把握知识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整个高中政治教材中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有关的知识点不多,更多的是法律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义务方面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科学地给学生渗透法治理念,让学生体会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用法律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使其掌握法律素材的加工与处理方法,让复杂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且理性地思考法律知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辨中对法律产生共同的认识,提高学生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让每个学生心中均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确保法治教育与育人理念相符。

例如,教学“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这部分内容时,需要教师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假设你周末与朋友去购物,你朋友买了一条裙子,付款时老板提出‘若不要发票,可以打八折’,若你是这位朋友,你是否开发票?”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意识到购买了某一种服务或商品时就必须开发票,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关键。教师可以将依法纳税的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索要发票是一种合法合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而且是帮助国家增加税收,让其切身体会每个公民都应该依法纳税。此外,学生应该意识到,对其他公民的纳税行为进行依法监督也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教师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3.拓展延伸,培养守法公民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开发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在构建、整合与拓展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其广度与深度。教师也可以开展与法治有关的教育活动,如宪法、劳动法、刑法等知识的拓展,将课堂内容与生活中的法律案例有机结合。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表演法治故事等,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提高法治教育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公民。

总之,法治素养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时可以从结合社会生活、提炼法治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用法律思考,拓展延伸、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着手,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公民,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