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杨芳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其所提倡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不同也随之显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强调的并非技能和知识,而是获取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普及与应用,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建立更加有效的全新教学模式呢?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设计趣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部分数学习题有各种不同的解答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解题时,可借助信息技术的直观性、趣味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学习支架,搭建解决问题的模型,以此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并深入探究,积极解决问题。如进行“鸡兔同笼”专题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学习的课件、动画和视频,深化学生对该专题知识的理解,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国古代三大趣题引入,用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同时展示古代数学家画像以及趣题介绍,在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中引出“鸡兔同笼”原题。
2.依托信息技术激发多元思考。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并提问:“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一共有35个头,有94只脚,那么这个笼子里有几只鸡?几只兔子?”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然后提出两种简单的假设:将图片中的兔子全部换成鸡,就有70条腿,但题目中有94只,那多出来的24条腿就是兔子的腿;将图片中的鸡全部换成兔子,又有不同的解法。
3.利用信息技术总结数学规律。在探索问题结束以后,教师要对刚才的课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数学现象上升到数学规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将之前探索、思考的过程具象化,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多种教学策略。惟妙惟肖的画面呈现,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解决所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数学问题的重要性,课堂上也越来越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教学经常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来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习惯,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唤醒记忆,凸显数学问题,从而探索问题。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让学生的问题可视化,进而培养他们深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如在“认识小数”专题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文具商店的购物场景,创设了“购物”这一生活场景。生活场景的再现,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距离,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
2.利用信息技术聚焦探索问题的重点。在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无关信息的影响,继而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但信息技术却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暂时摒弃无关条件,聚焦重点信息。“认识小数”一课重点探讨的是“小数”,因此,教师可以聚焦商品的价格,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商品的价格,都用小数表示。随后让学生与同桌说说自己所用的文具的价格,尽管价格都含有小数,学生也能很快正确说出具体价格。教师通过展示含有小数的文具价格,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放大缩小小数点,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组成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一些以小数形式出现的数与其整数部分相等?”让学生指出文具超市中一些商品的价格,如橡皮的价格是3.00元,代表3元,这里应该能用整数表示,为什么在价格标签中要用小数表述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学生七嘴八舌的相互启发下,有些学生的答案已经接近正确。随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价格标签中小数点后出现一个0两个0,引导学生体会价格中小数点出现在第一位和第二位表示什么含义。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得出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进而联系人民币的种类,让学生明白把价格记录成两位小数的原因。
3.借助信息技术保持研究热情。一个问题的结束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学会了用小数表示价格,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呈现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将问题的研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连接到生活,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持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问题,这将对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他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三、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教学,激发爱国情怀
为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数学故事引入课堂,通过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在我国传统历史文献中对数学的研究有着详细的记载,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师可结合当前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与吸收数学知识,也可让学生感受到古代的数学文化,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学习“24时计时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计时工具的演变过程,首先,演示古代人竖立一根长竿,通过测量长杆的投影来计时的动画。接着,出示日晷的图片,播放日晷中心的指针投影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在日晷表面移动的动画。随后展示滴漏的图片,水柱一滴一滴从滴漏下落以及滴漏内液面缓慢下降的画面,从而将古代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示出来。通过这些数学文化的讲解,学生感受到古代人的才干和智慧,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强化数学知识应用实践,提升数学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参与社会实践,将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上,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或简单、或复杂等多种轴对称图形,然后可选取其中一个轴对称图形,用虚线代表对称轴,将对称轴一侧的图形慢慢翻转180度,直到与对称轴另一侧的图形完全重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图形,尝试让学生寻找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在哪里。当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后,进一步开展“谁是心灵手巧的人”活动,请学生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制作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布置教室和自己的房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美好。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不断丰富教学形式,通过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训练,提升问题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把核心素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