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贾俊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同步推进下,音乐课堂亟须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更新学科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听音乐、听懂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的音乐教学理念,基于苏教版教材提出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三点建议,以期搭建多维学习平台,在音乐教学中贯彻“以美育人”的总方针,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艺术的熏陶。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思想
1.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内容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品鉴音乐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强调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音乐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理性地分析音乐,理解作曲家的表达意图,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生活中。
3.创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具体教学时,教师要了解学生想知道什么、已经知道什么,才能在创建情境时,既符合学生思维方式,又兼顾其认知水平,使他们乐于学、易于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的体验,教师可以与歌曲场景相结合,融入学生容易理解的日常情境。如,对于音乐速度快的音乐可以融入马蹄的动作、数字舞蹈等,而对于速度慢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想象划船的场景。另外,针对低段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问好歌,帮助学生梳理“音符朋友”“节奏朋友”“力度朋友”,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4.合理设置课堂问题
想要体现课堂的环环相扣,教师的问题就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过渡性。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出“你认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听完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这样的提问过于宽泛,学生艰难回答。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来回答问题,如,将问题设计为“你从音乐中聆听到了什么”“你认为,选择哪一个词语更能表达这首歌曲的情绪”“理由是什么”“从哪些音乐要素(如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中听出了这些情绪”等,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为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提供合适的“脚手架”。
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1.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形象的音乐情境是上好音乐课的主要媒介。音乐课堂情境的创设,既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有趣性,还要关注情境的合理性。
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水平,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渗透音乐素养。
例如,教学《童声里的中国》一课时,其教学重点难点是要激发学生作为“中国娃”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以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设置教学任务:“‘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根据大队部的部署,五年级的红领巾志愿者要向一年级新加入少先队的小弟弟小妹妹宣讲中国故事,希望他们从小爱祖国,长大为祖国效力”。将情境任务贯穿教学课堂,可以使学生体验愉悦的音乐学习,可谓“以情入境,以境促情,情境交融”。
此外,在情境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教学《水花花泥巴巴》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下雨的音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学生用声音或节拍来模仿听到的声音,学生模拟的声音有“滴—答—滴—答”也有“滴—滴—答—滴—滴—答”。在聆听音频的过程中,不仅唤醒了学生的音乐能力,锻炼了学生对音响、音色和音高的敏感度,提高了学生的听觉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能关注生活中的声音,感受生活中音乐的美妙,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鉴能力。
2.加强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用
如果说情境创设是音乐教育的前提,那么有效的互动教学便是音乐课堂的高度体现,搭建以互动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是为音乐课堂赋能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牧童短笛》一课时,教师就采用了图片导入和谈话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首先,教师出示钓鱼竿、风筝、蝴蝶的图片,提示学生“这只蝴蝶要飞到哪里去?在下面的音乐中就有一段短促而有力的乐曲,让蝴蝶时不时地扇动它的翅膀,你可以用你的耳朵来捕捉它,请跟着我做一做”。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做出蝴蝶飞翔的动作,时而快速、时而缓慢,并请学生用手势、声音或者动作表示自己听到的旋律。这样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教师在边听音乐边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感知短笛乐器吹奏出的节奏变化,自然而然地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欢快愉悦的情绪。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旋律是一个音乐记号的旋律,这是什么记号呢?”然后衔接上面的内容出示波音记号,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音乐符号。最后,引导学生跟着音乐律动感知韵律,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音乐节奏的特点。
3.开展游戏教学,拓展活动形式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游戏进行音乐教育,既是帮助学生形成音乐审美观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渠道。
对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其本能性活动,在游戏中学生可以获得轻松和愉悦感,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会自发自愿地进行游戏活动。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动作游戏”帮助学生学习音乐,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其情感表达能力,增加身体灵敏度。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将身体单独作为一种“乐器”,让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在走、跑、跳、击打、拍掌、拍肩、拍手或者敲击身体其他部位发出音响,创造与表现出他们所听到的相应的音乐动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并大胆表现音乐。
例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教学重点是聆听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导入环节,教师展示傣族生活的场景和美丽景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视频,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知葫芦丝独特的音色。同时,演奏钢琴、打鼓、葫芦丝,使学生在对比、聆听中感受葫芦丝独特的音色美,体会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新授环节,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采用舞蹈律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变化,通过击掌拍肩的力度来感知音的强弱。接着,让学生分组奏出一段乐曲的旋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旋律最准确。在这样的游戏体验中,学生的听音识辨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此外,在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音乐的速度来拓展音乐教学方式。音乐“速度”是指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拍”得多少,多的就快、少的就慢。如一分钟60拍和一分钟80拍比较,80拍就比60拍听起来快。同时,音符只有相对的关系,并不具有绝对关系。四分音符不一定比八分音符慢。一分钟60拍可以是四分音符,也可以是八分音符。这种情况下,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听起来就是一样的快。
例如,在执教《美丽的喀纳斯湖》一课时,音乐教参给到的音乐速度很慢,学生唱起来懒洋洋的,而加快节拍以后,快乐的声音就回来了。音乐有速度,速度让音乐更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儿童的运动器官和感官能力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音乐学科也应当实现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课堂实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围绕课程标准更新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对教材与教学目标的研读能力,要从学生认知和情感入手,设置层层递进的音乐练习环节,探索整合课时内容,通过创设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画彩虹线、游戏、律动、动作衔接乐句等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体验式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