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作者: 李新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谓“情境”在语文中解释为情景、境地。“创设情境”就是要运用各种方式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在语文课本中既包括了许多形式活泼、文质兼美的作品,也有许多内容蕴涵着哲理、意境深远的古典诗词,以及一些知识丰富、逻辑性较强的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些体裁不同的文章都决定了语文课堂要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多参与、勤实践,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画面再现,创设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是诗与画的关系,也说明文与画的关系。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语言文字所要描述的情境和意境,如果以画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就会直观、形象,学生就会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作者以精彩生动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大多数学生是只闻其美,却不曾得见。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开课伊始,笔者就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播放了一段精彩的桂林山水景观风光,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真实地感知到桂林山水的壮观和奇丽。当画面徐徐展开,如诗似画的桂林山水景色瞬间就将大家都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此时此刻,桂林的山水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和想象,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挖掘出了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怀。再通过不同形式有序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了能读、想读、爱读,并能读出美,读出情!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都已完全在画面中,定格在脑海里,重难点轻松突破,激发出了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教师在用图画创设意境,再现情境时,要做到画面无论动态还是静态,都要有“形”有“境”,教师语言描述要有“形”有“情”,如此,“形”激发“情”,达到升华效果。
二、音乐渲染,创设意韵美
语文和音乐是有“血缘关系”的,两者之间息息相通、交相辉映。音乐像语文,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好的文章、优美的语言如音乐,有它独特的韵律美、音乐美。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教学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作用是很大的,给人的感觉是直接的、生动的,很容易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讲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时,笔者播放了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高潮部分,高亢激昂的琴声把瀑布从高山“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音乐气氛中,仿佛已经看到瀑布从高空喷涌而出,水流湍急,势不可挡。虽没有亲眼目睹这从天而降的“银河”,但已真切感受到了它恢宏的气势。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认识和理解就更透彻,终生难忘。可见,恰当的音乐点染和衬托,对于学生理解诗之意、感悟诗之美、领会诗之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习作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音乐渲染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在这样的音乐感染下,谁的情感之弦不会被拨动呢?借着学生心潮澎湃的心情,教师适时引导,接下来的习作就会很顺利,一篇篇作文情真意切。相信那节课也让当时的学生难以忘怀。可见,音乐真的可以起到激发情感、拓展写作素材的效果。
三、对话朗读,创设情境美
为了让教学情境真切再现,教师可引导学生引入角色、扮演角色,当学生能够站在文本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学生必然对课文角色产生亲近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内心体验,从而更快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精神世界,理解人物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寓言故事《陶罐和铁罐》时,通过对话展现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切身体会其中的情感。在教学时,笔者请了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来完成对话。让学生根据提示语朗读对话,通过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把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表达出来。第一遍读完,学生便开始畅所欲言,该什么语气、什么表情,还可以加什么动作,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要上台展示,在互动交流中使得角色扮演充满了趣味,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朗读、感悟,变成了学生的“演—评—创造性演”来完成。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非常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的一句句“我来”“老师,我来”依然清晰地回荡在耳边。看来,情境教学的角色扮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愿望,角色扮演正是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台下观看的学生也会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扮演的学生在充分理解和体会文本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潜能,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充满挑战和新鲜感,这样,学生就会全员参与,乐在其中。
四、语言描述,创设想象美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教材中很多课文,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白,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生动、准确、形象且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创设情境,巧妙地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笔者这样开场:“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飘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就是那个正在剪茉莉花枝的妈妈,谁愿意做我的女儿,和我进行文中的对话?”母亲般轻柔的话语、温柔的眼神,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个清净优雅的小院,进入了一个安静美好的时空,不少学生已经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女孩,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要享受那段幸福的对话。学生通过想象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带着对文本的体味,朗读相关段落将更加用心。再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如何让学生感悟这是一场硬战、一场苦战、一场生死之战,笔者通过半开放式语句引导学生想象那份常人难以想象、难以承受的苦:战士们全然不顾肩头沉重的沙包;全然不顾泥水中来回穿梭的劳累;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脚趾;全然不顾洪水浸泡之后红肿的肢体;全然不顾磨掉的指甲和手上都搓起的血泡;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笔者在读的过程中激情澎湃,脸颊涨红,学生似乎已经置身于那血与泪的紧张战争中,个个气势高昂,眼圈泛红,拳头紧握,这场惊天动地的保卫战,这群英勇无比的人民子弟兵深深铭刻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课堂中,教师语言动情、引情,学生才能入情、抒情,语文课堂才会饱含情味,语文学习才会生动有趣。所以,教师要努力锤炼语言,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风趣、化平淡为激情、化冗长为凝练,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情入境,由境生美。情境再现,让教材更加形象,让课堂变得生动,寓教于乐,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多渠道多角度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能迎来学生自主探究的春天。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县教育局)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