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 奠积韵
作者: 马玉强课程改革背景下,名著阅读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认读、理解、鉴赏等能力的综合性体现,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基础性能力。而“名著”是指包含经典人物形象和永恒主题,能够对世人产生警示和影响作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名著阅读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对名著中蕴含的文学知识和思想情感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对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名著群读活动,培养学生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包含识字量、阅读速度、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等要素。提升认读能力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丰富阅读量,通过广泛而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提升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和对词语的感知力,进而由量变引发质变,使学生逐渐形成独特的阅读技巧,提升认读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所有初中生必读名著的文体特点和魅力特征,寻找其与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的契合点并实施“主题式”群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名著群读,通过丰富学生的名著阅读量,实现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部编版教材必读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为例。这部名著是鲁迅先生唯一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回忆。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写作内容”的角度出发,实施名著群读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名著阅读量,实现认读能力的培养。具体活动流程为:(1)按照“回忆童年”“回忆某人”两个主题将散文集中12篇文章进行分类。(2)带领学生利用早读时间,以学生泛读的形式开展名著群读活动,每天读一篇《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如第一天读《阿长与〈山海经〉》、第二天读《父亲的病》以此类推。(3)当学生完成《朝花夕拾》中所有以“回忆童年”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这段时间的群读收获,用300~500字概括出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及其故乡的民俗风情,以此来检验学生名著群读活动的效果。(4)完成“回忆童年”主题文章阅读后,教师可采用同样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回忆某人”主题文章的阅读。
案例中,教师以“写作内容”为主题,将具有相同特征的文章进行整理和组合,形成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的名著群读阅读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开展群读活动,不仅提高了名著教学的计划性,而且能够利用不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活动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名著阅读。这样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名著阅读量,使学生的认读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有效实现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组织名著片段表演,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其包括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文章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理解等组成要素。引导学生走入文章情境,与作者“融为一体”,形成情感和思想共鸣,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将精彩片段与学生兴趣特点有效对应,通过开展寓教于乐的“情景短剧表演”教学活动,使学生与作者“合二为一”,从而更准确地体会名著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而提高名著阅读理解能力,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以部编版教材必读名著《骆驼祥子》的阅读教学为例。文章以20世纪20年代末为时间背景,讲述了北平城里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和“祥子理想生活被破坏后的精神堕落”两个层面,表现出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讽刺与批判。在完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骆驼祥子》”的名著阅读任务,并提出“重点了解文章内容、主要事件、思想情感”的阅读要求。此后每个星期,教师可以任选一堂语文课,抽出1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骆驼祥子》精彩片段情景剧表演”活动:(1)随机从班级中抽选3~5名学生组成表演小组,让表演小组利用2~3分钟时间选择将要表演的片段、分配人物角色。(2)表演小组以文章内容为框架,结合自身理解和想象,开展情景剧表演。(3)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对“演员”的表演进行点评,针对文章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认知冲突展开交流和讨论。(4)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答疑解惑和深化引导。
案例中,教师将名著的文学魅力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对接,通过“名著精彩片段表演”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在检验学生阅读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正走入名著,使学生通过语气神态、肢体动作等的表演,更加深入地理解名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实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后续的点评、交流、答疑环节,促进学生间、师生间阅读感悟的交流与分享,从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和情感体验,使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名著佳句仿写,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指欣赏和评价文字的能力,是阅读能力在文学素养、艺术审美层面的重要体现,是通过阅读文字陶冶情操、丰富文学底蕴的必要能力。随着语文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读写结合”是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名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意识到名著中丽词佳句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基于“读写结合”教育思想的指导,利用“仿写名著丽词佳句”教学手段,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提升学生名著阅读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学底蕴的积累。
还以《骆驼祥子》名著阅读教学为例。这部作品中含有大量用词精准、文采细腻的肖像、环境、动作描写语句,不仅体现出作者精湛的文字表达能力,使文章极具文学美感,还能够形象、生动地烘托出文章的写作主题与思想,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通过布置“丽词佳句摘录与仿写”任务,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实现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将“丽词佳句摘录与仿写”与“读书日记”相结合并提出要求:(1)在每天的读书日记中,准确写出当日所读文章的页码范围,简要概述该部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手法。(2)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丽词佳句抄写在读书笔记中,并从修辞手法、情感表现、用词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等层面进行文学赏析。(3)仿照摘录文字的写作技法,进行相似内容的仿写,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学美感。
案例中,教师通过摘录、仿写与阅读日记相结合的方式,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从字词赏析的层面入手,对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表现技法、词语赏析的层面对名著进行深度阅读,通过“咬文嚼字”的阅读方式,体会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文学魅力,通过“仿写借鉴”的实践方式,体会和学习名著中作者精湛的文字表现技法,进而实现鉴赏能力的提升。
总之,名著阅读是培养初中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明确阅读能力的具体含义,把握认读、理解、鉴赏等基础能力对阅读能力的影响,进行名著阅读与相关基础能力的练习,通过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柳梁中学)
(责任编辑岳舒)